中国历史文化名街——福州三坊七巷
到了福州,当地的朋友建议有空要到三坊七巷去看看,说它是福州这座千年古城历史和文化的精髓所在。
三坊七巷地处福州市中心,是南后街两旁从北到南依次排列的十条坊巷的概称,占地40公顷,白墙瓦屋,布局严谨,房屋精致,匠艺奇巧;集中体现了闽越古城的民居特色,被建筑界誉为规模庞大的“明清古建筑博物馆”。三坊是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七巷是杨桥巷、郎官巷、安民巷、黄巷、塔巷、宫巷和吉庇巷。自古以来,三坊七巷一直是福州最有文化气息的地方。三坊七巷人杰地灵,是出将入相的所在,历代众多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诗人从这里走向辉煌。有的坊名、巷名就可以看出当年的风姿和荣耀。
南后街北起杨桥路口,南至吉庇路达澳门桥,全长1000米左右,是福州城内“三坊七巷”的中轴。它的东侧有七巷(杨桥巷、郎官巷、安民巷、黄巷、塔巷、宫巷、吉庇巷),西侧有三坊(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
郎官巷也是宋代就有的坊埠。据清《榕城考古略》载:宋刘涛居此,子孙数世皆为郎官,故名。宋代诗人陈烈原籍长乐,迁居福州时也住在郎官巷。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翻译家严复的故居也坐落在巷内。
在大街的入口处,从凉棚檐飘出一股股白雾,这应该是夏季喷雾降温的设施吧
精美的门头造型
塔巷在郎官巷之南。据《榕城考古略》载:“旧名修文,宋知县陈肃改名兴文,后改文兴。今呼塔巷,以闽国时建育王塔院于此也。”此大塔位于巷北,并有塔院看管,被视为福州文运兴盛的象征。南宋淳熙九年(1182年)塔还在,以后未见记载。清代在巷内砌造半片的小塔,作为古迹纪念。50年代,小塔移置巷口坊门之上。
“太平燕”是福州的一道著名地方风味小吃,也是福州风俗中的喜庆名菜。福州人逢年过节,婚丧喜庆,亲友聚别,必吃“太平燕”,即取其“太平”、“平安”之吉利,故“无燕不成宴,无燕不成年”。肉燕亦由此成为馈赠佳品,为福州人包括海外乡亲所衷情。
“百年同利,中华燕皮”的同利肉燕老铺的肉燕,味道鲜美,回味无穷
黄巷在塔巷之南。隔着南后街,与衣锦坊东西相联。据志载,晋永嘉年间(307-312的)中原黄姓人家避乱入闽,落户在此,故称黄巷。到了唐朝末年,崇文官校书郎黄璞退隐归居这里。黄巢军入福州,因闻黄璞的大名,命令兵士夜过黄巷"灭烛而过",勿扰其家,从此黄巷名声大振。巷内历代多住儒林学士人文荟萃,成为文化名人和社会名流的集居地。清代知府林文英、榜眼林枝春、巡抚李馥、楹联大师梁章钜、进士陈寿棋、赵新等,都曾居巷内。曾一度改名新美坊,后称新美里。巷内有一“唐黄璞居”石碥,50年代初期还有人见过。黄巷中有一庭院名曰“小黄楼”,属于文物保护单位。
文儒坊这个名字宋时就有了。据《榕城考古略》载,此巷“初名儒林,以宋祭酒郑穆居此,改今名”。郑穆任国监祭酒,是国家最高学府的重要官员,从三品的官附。明代抗倭名将张经,清代名将福建提督、台湾总兵甘国宝也居住在这里。清代饮誉全国的“民进士”之家(五代都中进士)陈承裘故居也在坊内。陈承裘的长子就是清宣统皇帝老师陈宝琛。清代的著名诗人、《石遗室诗话》作者陈衍的故居也在坊内,是一座坐北朝南的大宅,内有光华阁是为入室弟子课业的地主,这条坊就因历代文儒辈出而闻名。
宫巷在安民巷之南。据清《榕场面考古略》载:“旧名仙居,以中有紫极宫得名。后崔、李二姓贵显,更名聚英达,明得改英达。” 宫巷里的豪门住宅结构精巧,单是室内的木雕石刻构件就今人叹为观止。如漏花窗户采用缕空精雕,榫接而成,而且通过木格骨骼的各种精心编排构成了丰富的图案装饰。在木穿斗、插斗、童柱、月梁等部件上常饰以重点雕刻。各种精巧生动的石刻在柱础、台阶、门框、花座、柱杆上随处可见。可以说是福州古建筑艺术集大成者。
泔液境是南后街整体修缮后惟一没进行重修的古建筑。据宋《三山志》的记载,曰:“甘液坊,地名方井,即苏公井也”。
附录:品茗文化三坊七巷“精”之所在(福州新闻网/2010-5-24)
闽都福州作为一座具有二千二百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天、地、人”和谐融合、钟灵毓秀的城市特征和性格,使“三坊七巷”的空间位置更加突出、“精·气·神”更加彰显:一是具结众多的城市文脉。《竹间续话·卷二》将其诸多城市文脉概念归结为:“福州别称曰闽中(宋曾巩《道山亭记》:‘福州治侯官,于闽为中,所谓闽中也’。),曰晋安(晋时衣冠士多避地于此),曰三山城(城内有乌石、九仙、越王三山),曰榕城(以产榕称),曰东冶(以越王冶铸名),曰东瓯(为古东瓯地)。”同时福州因位于东海之滨,又称“左海”。多元的文化形态使闽都福州古城的文脉更加丰富多彩。二是具有优越的自然环境。闽都福州山水形胜,古城内有“三山现”、“三山藏”、“三山看不见”。诚如乡人在《竹间续话·卷二》中所述和感慨:“会城南面,山有回案:横山第一、天宁山第二、高盖山第三、方山第四。水环束有九条:到任桥第一、安泰桥第二、九仙桥第三、洗马桥第四、虎策桥第五、沙合桥第六、万寿桥第七、江南桥第八、乌龙江第九。今山成凿,水或塞,命脉之说,形胜之言,可弗论矣。”里人董应举亦云“省城水法,龙腰东北诸山之水,汇于溪,送入汤水关。龙腰西北诸山之水,汇于湖,送入北水关,此二送龙水池,最妙。”时人评点:“惟福州四出之山,远而不逼。……有山水之乐,无山水之隐。”三是具备和谐的人工组织。闽都福州古城以自然环境的优势为依托,经过历代的规划建设,在修筑坚固城池与争取优美景观兼顾的前提下,最终形成了“右旗左鼓、三狮制五虎、三山两塔一条江”的空间格局,“一条碧水练铺地,万叠好山屏倚天”,正如里人在《竹间续话·卷二》所言:“乡人谓鼓楼为龙头,双门为龙鼻,九仙、乌石二塔为龙角,到任桥东西二河为龙须,越山之半跨城外者为龙腰,而南台又有龙井、龙潭,白龙、乌龙二江之称,则福州固一龙地矣。”闽都福州古城布局组织和谐、结构特色显著,历来为世人所推崇。四是具象地形成了以“三坊七巷”为典型代表的坊巷里弄的街区格局。古代中国城市的形制多为方形和矩形结构,要求街道和城墙走向大体一致,街道东西、南北端直,以体现“天圆地方”的观念,使城市显得整齐、大方。相应地,居民区也多为方形或矩形,唐以前称为里坊,里坊有围墙,进而才看到院落的门户,宋以后延伸为厢坊。福州史上六次拓城都沿续此种规划理念和轴线格局。“三坊七巷”也因基本保留着唐宋遗留下来的坊巷格局和大量明清时期古建筑,被誉为“全国留存至今最好的历史文化街区”。五是具存悠久的文化底蕴。闽都福州历来书院林立、文化昌盛、地灵人杰、英才辈出,吸引历代文人墨客在福州留下丰富的文化遗存:如唐代李阳冰在乌石山题刻有篆书摩崖,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的曾巩、宋李纲、文天祥、陆游、辛弃疾、朱熹和近现代的左宗棠、郁达夫等都在福州留下众多名篇佳作。同时,福州百姓历来崇文尚德、重教乐学,各类名门望族文脉延传,蔚为大观。而作为闽都古城福州文化以及建筑代表的“三坊七巷”更使闽都古城的“精·气·神”愈加彰显、闽都文化的品位愈具影响力。
“精·气·神”是古代哲学中的概念,是指形成宇宙万物的原始物质,含有元素的意思。中医认为“精·气·神”是生命活动的根本。古代讲究养生的人,都把“精·气·神”称为人身三宝,如人们常说的:“天有三宝日月星,地有三宝风水火,人有三宝精气神。”“精”是构成人体、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气”是生命活动的原动力;“神”是意志、知觉、运动等一切生命活动的最高表现方式。人的生命起源是“精”,维持生命动力是“气”,而生命的价值体现就是“神”。“三坊七巷”一如人,因其奇特的建筑“精”髓、浓烈的闽都“气”息及深厚的文化“神”韵,而保持着流传千古的神秘色彩,成为闽都福州历史文化名城的一张不朽的名片。
三坊七巷的“精”主要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
“三坊七巷”是全国省城中心城区内较大的传统街区之一,是明清时期传统建筑的聚集地,也是古代都市“里坊制”街区遗存的重要代表。她能承延至今的物质基础(也就是“精”之所在),首先在于她是古代建筑的“精”髓展现,是一座艺术宝库。
1.她是古城理念的精到体现
“三坊七巷”被誉为“明清建筑博物馆”,中国古城“方格网”或“棋盘式”建筑理念的代表。其建筑的基本形态,是古城典型的以天井为中心的三合院组合。这与南方地区炎热、多雨、潮湿的河口盆地环境相适应。同时,因为“三坊七巷”位于城市核心区,为了与周边窄长坊巷格局相对应,古建筑大多以高耸前冲的马头墙围护而成高墙深院、重门迭落的形式。外以坊巷划界,内以巷弄沟通,外设坊墙、内立巷门,是中国古代“里坊制”古街区基本形式,是古代城市形态由“里坊制”向“厢坊制”扩展有机衔接的精到体现。“三坊七巷”中大量的传统建筑,已经成为闽都福州历史文化名城形象的最佳写照。
2.她是古代建筑的精美范例
“三坊七巷”古建筑大致可以分为组合式、多进式、单进式三种。单进式三合院是传统建筑的基本构成单元;多进式建筑往往是由单进式三合院沿纵向轴线重重延展、有机组合而成;组合式建筑是由三合院式建筑往左右及纵深方向同时叠加、延展的结果,这类建筑占地广大、装饰精良、布局严谨、动静有致,是构成“三坊七巷”建筑文化遗产精华的重要组成部分。“三坊七巷”现存明、清、民国时期159处200多座保存基本完好的建筑,其中既有宫庙、祠堂、会馆等公共建筑,更有大量地方特色鲜明的木构架院落式住宅建筑,尽显当时的传统风貌与高超工艺。
3.她是坊巷院落的精品荟萃
“三坊七巷”自北往南,划地建房,平行排列,中间留一条纵贯南北的通道,因与南大街平行而称后街,再因地处通道南段而又名南后街。传统街区以南后街为南北主轴线,西侧以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三坊”为主要构架;东侧以杨桥巷、郎官巷、塔巷、黄巷、安民巷、宫巷、吉庇巷“七巷”为主要构架;另有许多交错弯曲的小巷穿插其中,组合出鱼骨“非”字形格局。同时“三坊七巷”院落式的建筑设计,综合性地解决了防卫、通风、采光、群居等基本需求,也体现了古人居家建筑“象天法地、取法四象、壶中世界”的内在追求。古代望族和士大夫的院落就在这一理念和格局中集聚展荟。
4.她是雕刻装饰的精湛诠释
国古代高超的雕刻装饰艺术可以从“三坊七巷”的建筑群中找到注脚。“三坊七巷”的建筑装饰以木雕、灰塑、石雕为主。木雕遍布于建筑内的可见部位,建筑构件如厅堂前方的吊柱、轩顶、斗拱、雀替等;建筑装修如户内的门窗、隔扇、门罩、挂落等。灰塑主要见于建筑立面墙头牌堵、内檐墙堵、山墙翘角、屋脊等部位。精湛的石雕艺术随处可见。各类雕、塑装饰图案造型雅致、内容丰富,表现出深邃的文化内涵与精湛的艺术品位。
5.她是园林艺术的精致代表
“三坊七巷”园林的建筑形式主要有花厅、楼阁、亭榭以及假山、鱼池、盆景、树木等,其中最具特色的当推穿行于假山池沼之中的“雪洞”以及台榭建筑等。“三坊七巷”园林建筑是最具士绅风范的建筑类型。大户人家往往围墙筑室、堆土挖池,形成独具风格的园林小品建筑,体现了“天人合一、外适内和、返璞归真、可居可游”的中国古典园林精神,满足了士绅们“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模山范水”的高雅情怀。
6.她是传统工艺的精妙呈现
“三坊七巷”俨然是一座艺术宝库,她不仅蕴藏着异彩纷呈的建筑风格与特色,而且还见证着精妙绝伦的传统工艺。南后街是“三坊七巷”最繁华的商业区,区内商贾云集,游人如梭。在长不过600多米的街面上,曾汇集了书肆、刻坊、花灯、裱褙、家私、铜器、古玩、笔庄、脱胎漆器、当铺等许多传统工艺行业。我国第一部外文译作《巴黎茶花女遗事》是从这里刊刻出版的,把福州乡贤林纾推上了中国译坛泰斗的宝座。这里还曾开有专门制售毛笔的品牌笔庄,产品远销台湾和东南亚;也有置办婚嫁妆奁和家具的商店,便民利市旺街。后来又有装裱工艺与花灯手艺相映成趣、精妙绝伦。
7.她是有福之州的精神象征
“三坊七巷”是闽都福州山形水系的连接点,并以其深厚的历史人文积淀丰富了城市轴线主脉的内涵,成为实现城市气脉融通的关键节点。在这里,从垂直的方向观看天际线,遥望屏山——乌山——于山的格局,可以体验空间之壮美;从水平的方向顺着坊巷的流动,临流于安泰河——白马河——直出闽江的水系,可以观照空间之柔美。在这片得天独厚的神奇土地上,不但盛开出一朵朵建筑艺术奇葩,还走出了一大批诸如林则徐、沈葆桢、严复、林觉民等中国近现代风云人物。正是建筑风格的烘托与文化遗存的涵养,使“三坊七巷”成为闽都福州城市精神的象征。
关键字: 三坊七巷 中国历史 博物馆 古城 房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