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巷面面好不怕巷子深
柳巷面
柳巷面应该算是西安名声最大的面馆了,西安人喜欢吃,就连很多外地游客也都会慕名而去,店里常常爆满,就算不是饭点,满怀希望的跑过来可能都还要等位子。柳巷面只卖一种面,如果你觉得吃着不过瘾了,你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加份菜或是加份肉。
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盖因山川地貌、气候风物不同,人们的做事风格、性情嗜好迥异。
论气候,南方湿润,北方干旱;论身材,南人瘦小,北人高大;论长相,南人俊秀,北人粗陋;论性格,南人温婉,北人豪放;论饮食,南人食米,北人嗜面。
“面条像腰带,碗盆难分开,辣子是道菜,锅盔像锅盖”,君不见“陕西八大怪”里,有一半是与吃喝有关。
秦人不仅爱吃面,而且在面食的做法上用尽心思,可谓花样百出。户县的摆汤面,岐山的臊子面,杨凌的蘸水面,陕北的羊肉烩面,老西安的biang biang面,还有回民的柳巷面。
有人说:“西安的历史,城墙可以证明;西安的文明,碑林可以证明;西安的小吃,大街小巷可以证明。”此话不假。
在西安的东大街,曾经有一条南北走向的小巷,名叫柳巷。尽管巷道狭小逼窄,但店铺林立,不失热闹繁华。与别的巷道不同的是,柳巷的出名不是因为街道两旁遍植了柳树,而是因为这里有一处风味独特的美食——柳巷面。
柳巷面馆
柳巷面原本没有名字,亦无招牌。只因面馆起初开在柳巷,风味独特,适合西安人的口味,招徕了四面八方的食客。时间久了,西安人常常呼朋引伴,相约“到柳巷吃面去”,柳巷面遂成了招牌,老板也就坦然接受了。
后来柳巷拆迁改造,柳巷面先是搬到了柏树林街,其后柏树林又改造,柳巷面才搬到了如今易俗大剧院对面的一条窄巷子里。
一日中午,有同事说吃柳巷面去,遂欣然同往。真个是“面好不怕巷子深”!一脚踏进柳巷面馆,才知道什么叫座无虚席。五间深的面馆,桌椅一溜儿摆开,上面坐满了南来北往的食客。没座位的便一字儿排开,身子像长长的龙,在那里蠕动着。
面铺里的师傅,将抹了油的面团,往案板上一摔,只听见“砰、砰”的声音,撞击着案板,一条条状似棍棍的面便被撕扯了出来,在空中抖一个花子,丢进了滚开的水锅里。女服务员,头戴金丝帕;男服务员,头戴回回帽,穿梭于人桌之间,叫喊着面牌号。那种面团撞击案板的声音,服务员对号入座的叫声,简直吊足了食客的胃口,只能使人更加地饥肠辘辘。
醉翁之意不在酒,柳巷面好吃之处,不全在面上,而在五味俱全的佐料。酱油、醋、辣椒油、芫荽,加上事先做好的配菜,那配菜里总是有菜花、白菜、土豆、豆芽、黑木耳以及油炸过的小豆腐块,牛肉是用酱烧的,很烂。吃一口,滑溜溜的,面很筋道,大有嚼头。吃毕,再喝一碗面汤,全身舒泰,用老陕的话形容,三个字:嫽咋咧!正是因了这样的混合味道,柳巷面才声名鹊起于市井,成了地道的美食。
将巴尔扎克的名言翻版过来,不妨这样说:“你不在柳巷面,就在去柳巷面的路上。”此话不免夸张了点,但我以为,颇能折射出秦人生活的底色。
关键字: 西安人 豆腐块 辣椒油 黑木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