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子弹”寻碉楼
电影《让子弹飞》不少镜头都出现了碉楼的身影,其中自力村碉楼群上镜率最高。“碉楼”两字在台词中也反复出现,如“竹林掩映,碉楼耸立”,“我家碉楼固若金汤”,“枪在手,跟我走,杀四郎,抢碉楼”等。
近日,随着电影《让子弹飞》在全国的热映,早于2007年便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开平碉楼群落再次透过镜头走进众人的视野,100年前的碉楼的建筑风格十分符合影片的梦幻色彩以及时代背景。如果零距离看碉楼,我们又能发现影片之外的哪些景致呢?
开平碉楼,“碉”是指用于军事防守的建筑物,“楼”是指有两层楼以上的房屋。碉楼,就是指把“碉”的军事防御功能与“楼”的建筑形体结合起来的一种坚固建筑物。
有人说,开平碉楼是华丽西方盛装下,一个古老的东方情结,更是那个兵荒马乱的时代留在大地上的象征。这就不得不提到开平的历史了,据考证,开平碉楼源于明代后期,盛行于二十世纪初。
那时,成千上万的开平人远渡重洋外出打工,他们经过一辈乃至数辈的艰苦奋斗,终于积累下一定财富可以回老家买地、建房、娶妻、生子。不幸的是,相对富裕的生活却成为土匪的“目标”。
为了保护自己的家园,饱受匪盗之害的华侨们大兴土木建造碉楼。也因此,开平碉楼汇集了国外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建筑艺术,古希腊的柱廊、古罗马的柱式、哥特式的尖拱、葡式的骑楼等均能在这里找到缩影。
目前,开平有1833座碉楼,主要分布于塘口、赤坎、百合和蚬冈4镇,数量总和占开平碉楼的2/3以上。塘口的自力村碉楼是电影《让子弹飞》的主要外景地,楼前有水塘、石板路,楼后有田野、村民,是附近一带摄影发烧友的据点。
已有350多年历史的赤坎镇,是一座具有南国特色的骑楼小镇。300多米长的风情街是清一色的旧式骑楼,外墙涂成淡黄色,斑驳的墙壁露出点点暗红,阳光照过来,如油画一般。
百合镇的马降龙村落深藏于竹海中,被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专家誉为“世界上最美的村落”,其中的河东楼留有极具东方特色的吉祥图案,非常别致。
蚬冈镇位于开平市西南部,距开平市区26公里,拥有150多座碉楼,其中坐落于锦江里的瑞石楼由于恢宏悦目、外饰精美,被称为“开平第一楼”。
开平碉楼分布各处,它们千姿百态,亦中亦西。混凝土外墙厚实坚固,大门是沉重的钢板,小小的窗户装有铁栅,俨然一副防卫保守的姿态;然而,上部的装饰却精巧细致,有的甚至不畏繁琐、画蛇添足,张扬外向的性格显露无遗。
赤坎古镇延绵数千里的骑楼街兴建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融会了中西建筑风格,楼上居住楼下经商,充满浓浓的生活气息。沧桑厚重的石板街、斑驳镂空的窗花、残旧精致的雕刻都令怀旧人士痴迷不已。
马降龙碉楼群是个安静的小村落,碉楼隐藏在茂密的竹林中。相对于其他充满沧桑感和野趣的碉楼群,这里更像一个设计精致的私家花园呢,加拿大村其实不是真正的村庄,这里没再住人,村子由一位姓关的老人看管。
老人很有意思,名片上印着“加拿大村业务联系人”字样,人们都亲切地称他为“村长”。他的一大爱好便是给游客拍照,他还会自豪地说这是中央电视台记者教的。看他的大作会发现,取景角度的确不错。
香江温泉是开平名气最大的一家温泉酒店,拥有偏硅酸型天然温矿泉。那里有大大小小五六十个温泉池,水温多在28℃至60℃之间,清澈而透明的水质微微散发出一丝硫磺味道。
开平美食多,最出名的就是煲仔饭了。当地较出名的煲仔饭有黄鳝饭、赤坎蒸鹅饭等。虽然在开平到处都能吃到黄鳝煲仔饭,但驴友们最推荐赤坎镇中华东街的“永利隆”小食店的煲仔饭,味道好且分量大,吃完还可以到隔壁买开平最著名的小吃——香煎豆腐角,同样美味十足。
从广州出发,经广佛、佛开、开阳高速,约1小时50分钟到达塘口出口,下高速转325国道可到开平市区。碉楼景区大都在g325沿线,一路有明显的路牌指引。
高楼林立的城市街区,已很难找到一点古色古风的足迹,连一把下雨过后散发出清新香气的泥土都逐渐成为心中的奢望。而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岭南人士,我对西方的建筑风格一直是很向往的,喜欢那原汁原味的复古气息,屋内尽显典雅之气。
在去立园的车上,心中难免有点忐忑,害怕因发展旅游业打扰了谢维立先生那风味十足的后花园。果然,踏入园内还没见到真正的碉楼。映入眼帘的就是两座正在修建中的混凝土建筑,顿时产生一点小小的遗憾。
那“噼噼啪啪”的敲击声显然与周围环境很不相称,希望没有吵到谢夫人们寝室中的那份幽静与沉寂,谢维立和他的泮立楼,立园的特色在于园中有园(缘),主要分为大花园、小花园和别墅区,像泮文楼、泮立楼、毓培别墅等地不得不去。
泮立楼前有一座谢老的雕像,只见他盘腿而坐,手持折扇,若有所思地望着远方,宛如一位儒雅的说书人,又像一名闲适的看戏者。楼内的瓷砖、吊灯、雕花尽是欧陆风格,配上传统的酸枝木家具和房屋外部的黄墙绿瓦,虽说不上富丽堂皇,也透露出淡淡的典雅之气,几十年后再看依然不俗。
让人感到欣喜的是,泮立楼的右方有一间小小的翰墨苑,左右对联为“斫残万石须求玉,淘尽群沙始得金。”屋子里卖的尽是山水字画。与门口的桃花交相呼应,为整个园林增加了不少生气。
但说园中最有生气的地方,无疑要数位于人工运河旁的晚香亭(其中“晚”写得很像“晓”,又叫晓香亭。这里是谢维立和二太太谭玉英谈情说爱的地方,轻风袭来,鸟语花香,日出日落均在水面的微波上回荡。伴随着悦耳的琴声。
这对夫妇在晓香亭迎来每天的朝阳,在晚香亭送走西下的余晖。佳人邀君不归,美景让人陶醉,人生在世,还有什么比这更美好的呢?只可惜谭氏红颜薄命,十八岁金鹊报喜十九岁便香消玉殒,留下一张温文尔雅的彩色照片挂在房间里陪伴光阴,慢慢憔悴。
如今再来,曾经的撩人往事衬托出不尽的唏嘘,池中鱼活泼依旧,没有了巢中鸟的灵动相伴,园中最后留下的是一间还没建好的私塾,那是日军侵华的见证。
秋风扫过,落叶洒满了一地……只要你能停下来细细观赏,这里的每一片花、每一寸草、每一方土都在诉说着属于他们自己的故事,若你不知道事情的发展如何,靠眼前这小小的片段揣摩一下也是好的。
要读懂一个故事可不能单靠旁听讲解,更需要那份与故人相通的心情与意境。立园的碉楼建筑群以“小桥、流水、人家”自居,唯一让我有点不太喜欢的是,游立园的时候艳阳高照,没有了“夕阳西下”的感觉。
不然园里碉楼淡黄色的外墙衬着金黄色的日落,应该会更加悦目。但这种遗憾在自力村碉楼群得到了弥补,来到那里正好是下午四点半之后,忙碌了10个小时的太阳公公也准备下班回家了。
时间又到了一天中最浪漫的时段。而以这淡淡的暖色调为依托的,是自力村的铭石楼、居安楼、竹林楼、龙胜楼、球安居芦等15座碉楼建筑。犹如15名贵妇在看护这美丽的庄园,如果说在立园看到的是豪宅的富丽,那么自力村留给我的则是普通居民的平实。
这里有的更多是生锈的铁栏、由铁轨建成的屋梁、略被腐蚀的外墙以及稻田池塘绿树,没有经过过多的修饰和裁剪,尽是古香古色的原生态。让我惊讶的是,工作人员告诉我自力村景区的外端并没有被围墙圈起来,这也正是我所希望的。
当下的很多旅游点为了经济利益人为设置了太多条框的实物。看起来难免别扭,影响景区的整体效果。由于这里的四角碉楼多是华侨在明朝后期所建,楼房也不仅仅是为了居住而用。
还要存粮、抗匪、防涝,麻雀虽小却五脏俱全。若把碉楼本身功能化,则可分为家族居住的居楼、村民集资兴建的众楼和打更放哨的更楼,东方的土壤结合西化的韵味,每一座碉楼都有自己独具特色的风格,希腊、罗马、哥特式的建筑均能在这里找到自己的镜面。
走完一圈,就算不熟悉西方文化的人也会对欧陆的建筑多了一层朦胧的认识。碉楼作为一种建筑样式,更是一种文化载体。我想正是它流传到了平民百姓的生活之中,才有了如此强大的生命力和艺术价值,反而是那些永远只属于上层建筑的玩物很难在历史的长河中生根发芽,终究会被人们所抛弃。
当然,碉楼的背后并不像眼前看到的那样风光,在自力村的开平华侨史展馆里,游人读到的尽是华侨那段奋斗史的心酸。19世纪中叶,美、加两国西部开采金矿,铁路成为运输的主力军。华工为此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铺修了美国第一条横贯大陆的中太平洋铁路的西半段。
但在19世纪70年代,美国发生经济危机,美国资产阶段为了转移工人阶级斗争视线,煽起了“排华”活动。美国议会在1882年通过排华法案,禁止华工到美,而留在美国的华侨也不见得好过多少,他们的人身权益在当地完全得不到保障,能出人头地回来的已是寥寥。
碉楼融进每家每户的生活之中,空房,一间又一间——清空的世界。”(摘自张爱玲《倾城之恋》)出去的华侨已是命苦。而留下的妻儿就这样在碉楼里守着余生,能再见夫君一面的妇人无疑是不幸中的万幸,只是不知有多少人因此化成了望夫石……透过这小小的窗,那时的妇人充满了对夫君的期盼。
线路规划:锦江里瑞石楼->马降龙碉楼群->赤坎古镇->自力村碉楼群->三门里迎龙楼,这个行程是沿着325国道,由远及近,覆盖所有的世遗项目,并且不走回头路,而且从义祠出发的13路公交几乎能够全部覆盖到。
325国道沿途的风景不错,时而就能看到孤零零站在稻田中的碉楼。13路公交车站就在义祠车站里面,车很多。由于车大多数时间都行驶在国道上。
所以并没有站牌,也不报站,只是根据乘客的需要停停走走。上车时要和司机打好招呼,告知到目的地时招呼一下,13路司机都很热情。锦江里比较远,大概要一个小时左右(5元)。公交停到村口,有指示牌,沿着柏油路走进去,不远右面就有一个上坡。
上去后沿着堤坝一直走,先过一座大桥,再过一座小桥就可以到村子里了。锦江里有三座碉楼,分别为瑞石楼、锦江楼,升峰楼。其中瑞石楼由于恢宏悦目,外饰异常精美,被称为 “开平第一楼”,从总站车到马降龙碉楼群的路口大概40分钟。
碉楼的建筑材料是石片和黄泥土。墙基深1.35米,以石片砌成。石墙内侧与地面垂直,外侧由下而上向内稍倾斜。修建时不绘图、吊线、柱架支撑,全凭高超的技艺与经验。建筑稳固牢靠,经久不衰。
关键字: 电影 让子弹飞 镜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