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游之凤凰古城
长途车在细雨中行驶。途中路过天下第一大石桥,从右侧车窗远远地可以看到青灰色的桥体。 经过五个多小时,钻过数个小山洞,终于到达了目的地。副驾驶很周到地提醒乘客,回程票最好提前一天买(每天只有两班公交客运往返于这两个城镇)。 毛毛雨时断时续地下着。若不是拿着行李,步行一两站地就可以到江边的客栈。打车也很划算,五块钱。但不能送到客栈门口,只能送到附近的大路上。客栈门前的羊肠小道只有黄包车过得去。 住 第一天住在沙湾附近的东观门客栈。这是打电话问过的数家客栈中唯一接受预定的,有空调的标准间70一天,没空调的50一天。屋内非常狭窄,潮湿,且通风不是太好。二楼可以眺望江景的平台是公共的,不知谁晾了一些内衣,很煞风景。平台前有一间瓦房,档住了一半江景,屋顶瓦片上的青苔倒是清晰可见。江面上不断传来不知是苗家还是土家妹子的歌声,偶尔也会有游客对上几句。 次日,搬到了位于北城楼附近的小城居客栈。这里一面临水,是真正的吊脚楼,每个房间都有独立的观景阳台。房间里干干净净,通风极好。标准间每天140,无独立卫生间的房间每床位每天约40到50。除三楼有一公共卫生间外,二楼还有一公共盥洗池,也算方便。老板娘每晚都会点好蚊香,免费往每个房间送一盘,非常周到。唯一令我有些不安的是卫生间里的热水器供热能源是一煤气罐,且煤气罐是放在房间门口的走廊里。偶尔会担心,万一哪家的小孩淘气,随手拧开煤气罐导致煤气泄露,就真是死都不知怎么死的了。 小城居的阳台虽然不大,但可以说是城里几大景区之外的又一景观。或坐或站于阳台上,江面及对岸的景色一览无余。对岸是一家家工艺小店或土家风味小吃。江面上一群白鹅训练有素地排着整齐的队形游来游去。从楼上俯视,可以清晰地看到白鹅那看似悠然的白色身躯下,一双赤黄色的蹼在不停地使劲划水。平均每隔几分钟就会有一只游船撑过,同时便可听见苗家妹子那嘹亮的“迎宾曲”。随着游船顺流而下,苗家妹妹的歌声也在那具有凤凰特色的“呦喉----喂”中结束。在晴朗的早晨,朝阳的光芒斜打在阳台上,会让人感觉心情像阳光一样明朗。而雷声滚滚的黄昏,在阳台上听雨,看雨滴击打瓦片上的青苔更是一种享受。 吃 正餐 在沱江南岸,虹桥附近,是一排提供正餐的的小饭馆。其中,我个人认为比较有特色的应属潘长江饭庄。不光因为门口坐着一个像极了潘长江的人,更因为临水的露天坐位。临水最近的那排桌椅,实际有四五厘米是浸在水中的,光脚穿拖鞋的食客可以索性把脚也浸在水中。坐在这排座位上享受晚餐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清清楚楚地看到顺流而下的各种河灯。每晚都会有位弹电琵琶的老艺人在此献艺。食客可以根据喜好点曲子请老艺人演奏,每支曲子大概是十块钱。另外,这里的饭庄允许自带酒水,不但不收开瓶费,还会自觉送上一次性杯子。星光下,把脚浸在水中,吃着当地特色小菜,喝着自带的杨莓酒(也是凤凰特产,在街上可以买到),看着五颜六色各式各样的河灯从脚下漂过,听着富有民族韵味的小曲,真是件惬意的事情。不过对凤凰的特色菜,也不是样样恭维,比如那最有代表性的血粑鸭子,还有鸭脚掌(一种野菜),我就没吃出好来,倒是牛杆菌让我赞不绝口。 早餐 当地人早饭习惯吃各种米粉、米豆腐,有时配点酸豆角。当地人喜食辣味,他们的抗辣指数据我个人推测,至少是普通人的五至十倍。我本人也是辣椒爱好者,但到了凤凰还是要甘拜下风。所以,不食辛辣者用餐前一定要和老板讲明白。米粉是土家族的做法,热乎乎,油汪汪的。看着、闻着非常诱人,头几口吃上去也是香喷喷的,但越吃越腻。米豆腐则是凉拌的,有些像北方的凉粉。虽然那种辣味很不错,但也不宜多吃。没吃惯的人多吃一点就会上火。但它可是当地人的家常便饭。常看到当地人端着一只碗,或坐在自家门前,或蹲在船头有滋有味地吃着。 冰点 平时,街上有很多卖冰米酒、冰汤圆、冰豆沙、冰凉粉的,装在保温桶或盛了冰块的坛子里。吃完辣的东西再来点这些甜味小吃非常舒服。价钱也便宜,一块钱一杯。凤凰的冰凉粉与北方的凉粉不同,很像无色的果冻浸在冰红糖水中,凉凉的、滑滑的,有种很淳朴的味道。 北门小吃 每天傍晚,北城楼下炒米粉、煎烤蔬菜的小摊一字排开,生意甚是红火。还有一家是专做桂花糕的。有时白天也在。老板娘把一种面粉倒入模子中,然后把模子放在一个特制的炉子上转啊转。几分钟后,从模子里倒出的就是热腾腾、软乎乎、香甜可口的桂花糕了。 夜市 夜幕降临,虹桥桥头到大使饭店那条街也热闹起来,整条街都是小吃夜市。烤的、煎的、煮的,冰点,应有尽有。有的摊位经营品种差不多,但手艺却不相同。同样的烤蔬菜有的卖一块一串,有的卖五毛一串,但一块的显然比五毛的味道好。社饭也是这里的一大特色。看上去和我们常吃的炒饭有些像,但做法却完全不同,它不是炒出来的,却是用阴火焖出来的,其中还混有粘米和糯米。 游 当时,正赶上旅游旺季。初到凤凰,整个小城中到处是打着小旗子的导游率领着“一队人马”在城中各处奔走。小城那种宁静的美丽大部分时间被攒动的人头所遮掩,只有午夜到清晨天刚亮的这段时间才能恢复其本来面貌。为了避开人群,第二天起我和驴友基本采取了天没完全亮就起,趁旅行团还没morning call 前在城里逛,趁旅行团吃早餐的当儿就坐车出城,直到傍晚才回城里的策略。 逛小城那日,细雨时断时续。小街的两旁是一家挨一家的小店,有经营民族手工艺品的(如腊染、扎染、工艺扇子、草鞋、粗布包包、银饰等),有卖酒的,还有卖糖的。大街小巷,飘着浓郁的姜糖味。石板路面经过小雨的洗礼,光光滑滑,亮得像镜面似的。 记得当时做出行计划查阅资料时,城中各景点都是单独售票的。但如今除个别景点还独立售票外,六大景点已经是非通票不卖了。以下便是凤凰旅游票价发展进程。2002年的票价:沈从文故居5元,准提庵1元,沱江荡舟每人5元,三王庙2元,遐昌阁2元,东门升恒门城楼2元。2003-2004年:沈从文故居20元,朝阳宫5元,熊希龄故居10元,北门壁辉门城楼5元,沱江泛舟每人30元,陈氏旧宅3元,杨家祠堂5元,准提庵3元,三王庙3元。如今六大景点的通票是180元,包括沈从文故居、熊希龄故居及沱江泛舟等。由于我和驴友对通票垄断的抵触,凡通票中包含的项目全部忽略不计。且后来的实践证明,这一忽略是超值的。 沈从文故居 知道沈从文老先生是因为《边城》。沈老的故居原本是计划中的一站,因不单独售票,只是在门外转了转。从外观上看有点类似于四合院,总面积也不是很大。漆黑的大门后有一扇跟影壁似的东西。游人络绎不绝地出来进去。斜对面的一个院落有个宽大的走廊,能遮挡风雨。走廊的墙壁上挂着字画,廊下摆着竹制桌椅。几位老人围着其中一张桌子下棋。另一张小桌是给游人歇脚的,渴了饿了可以在门口买了米豆腐、米粉、冰米酒边吃边休息。旁边有家卖腊鱼腊肉的小店,都是真空包装的。当时打开一包腊鱼味道挺不错的,但后来带回家再吃,就感觉一般了。 熊希龄故居 也是六大景点通票之内的。站在门口,即可看到院里一多半的陈设。房屋全部为木制。黑乎乎的正厅当中悬挂的一幅熊希龄肖像格外醒目。心中窃喜,虽然没买通票,故居内的景物也看了个大概,值了。 田兴恕故居 未列于六大景点之内,票价5元。田兴恕咸丰年间曾任贵州提督巡抚、钦差大臣。室内的墙壁、地板、楼梯全部为木制,陈列着一些老式家具。床上有丝绸的被褥,盆架上是铜制的脸盆。院落的灰白色的墙壁上有一个朱红色的大“福”字,但经过雨水的冲刷,颜色已不那么鲜亮。故居门外,看到一位女美术老师带着十来个孩子写生。孩子们画的是对面一家工艺小店的陈列物,有驼铃、有银制的长命锁、还有草编的蝴蝶。故居斜对面有家专营扭扭糖的小店,味道很不错。 朝阳宫 未列于六大景点之内,票价5元。座落在一个相对偏僻的巷子里,房顶的瓦缝中长满了杂草,但屋檐上的雕花非常独特、有艺术感。外围的墙壁是暗红色的,拱形大门的两侧分别有六幅壁雕。进门从戏台下钻过,便可看到一扇镂空月亮门,雕花十分精美。上面悬着一块匾,上书的“凤凰艺院”四个大字为黄永玉的真迹。屋内除了简单的桌椅,墙上挂满了字画,非常雅致。正房内套着两间偏房,里面也都挂满了书画。院子的两侧是二层的走廊,廊上挂了一排瘦长的红灯笼,墙上挂了很多摄影作品。从镂空的月亮门朝外看便是戏台。戏台的背景颜色剥落得厉害,但仍可以隐约看出是福禄寿三星。戏台的顶部也有一些花卉图案。院中有株树叶半红半绿的植物,叫不出名,却很是好看。角落里有几只贴了倒“福”字的小水缸。这一切组合在一起,给人一种非常和谐的感觉,是城中值得一看的景点之一。但对大多数旅游者,尤其是跟团游客,这里必然是匆匆的脚步所遗漏的地方。 天后宫 座落于闹市中,未列于六大景点之内,不收门票,有义务导游,但导游会游说游客捐香火钱。天后宫的外观在它所座落的那条小街上十分醒目,看上去像较新的建筑。灰色的小砖头砌得整整齐齐。拱形门上是天后宫的牌匾,上方有一幅壁雕,左右各有两幅壁雕,内容有福禄寿三星及山水风景,色彩极为艳丽。进门迎面的墙壁上一是幅“双龙戏珠”的壁雕,色彩也非常鲜艳。院里也有一座戏台,与朝阳宫的有些相似,只是戏台下用灰色砖头砌成了实心儿的,而且新得多,隔几米就插一面旌旗。屋内供着位叫不上名的神仙,想必就是天后了。 北门城楼 据说是康熙年间始建,后又有《乌龙山剿匪记》和《边城》等影视作品在些拍摄。这次登城,并未遇到售票的和收票的。城楼上空荡荡的。城楼顶部的通道上,偶尔可以看到某些不太自觉的人留下的排泄物。由于所到之处本身不是很高,观景效果自然也比不上小城居三楼的阳台。倒是城楼下非常热闹,有摆摊卖打花带的、买银饰的、卖河灯的。还有用鲜花现场编花环出售的,两块钱一个。材料是些叫不出名的小野花,只见大婶儿们在手里摆弄摆弄,一个花环就成形了。 跳岩 虽名曰跳岩,但实际作用就是横跨沱江的桥。桥有两座,相隔十多米,风格各不相同。靠西的一座,有十几个较高的红色岩墩,上面搭上长木条,用粗铁丝固定。桥面非常狭窄,两个瘦人面对面过桥时,侧了身还可以勉强通过;但若两个胖人走对面时,恐怕就只好委曲其中一人先后退了。靠东的另一座“桥”很独特,是由百余个红色岩墩分为两排组成的,每个岩墩间隔一步的距离。一排略高些,另一排略矮些,可供面对面走来的两队人轻松地过江。跳岩两岸,有很多当地妇女用竹筐背了各式各样的苗族服饰,出租给游客侨装照相。服装的颜色有红的、蓝的、白的、淡绿的,黑色绣花的。饰物主要是仿银头饰和仿银项圈,戴上后感觉不到重量。记得曾在中华民族园试穿过一次正宗苗族服饰,那头饰和项圈一戴上,几乎被压得直不起腰来。我个人猜测凤凰这些仿银服饰是用铝作的,否则怎么会那么轻呢。在这里租节日盛装每套约十块钱,其它普通民族服饰每套约五块,要是向同一个人多租几套还会有意想不到的优惠。跳岩两岸和桥上有很多游客都租了服装,穿上后摆各种各样的pose照像。这种景象很难与我几年前在图片上所看到的意境联系到一起,这种喧嚣似乎与它应有的那种宁静格格不入。 跳岩只有在清晨天蒙蒙亮时,才是最本色,最美丽的。从跳岩向东望去,沱江、岸边停泊的小船,吊脚楼群和虹桥,再加上江面偶尔腾起薄雾,构成了一幅令人陶醉的画卷。江北岸,有早起的菜农,用扁担挑着两竹簸箕挂着露水的新鲜蔬菜,不知要送往何处。天色再亮些,便可看见个别摄影发烧友背着器材,在捕捉他们心中那美丽的瞬间。随后当地一些妇女便陆陆续续地来到江边,或背着竹篓,或拎着桶,从里面拿出衣服和棒槌,开始洗衣服。棒槌拍打衣物发出的有节奏的“啪啪”声,唤醒了沉睡的小城。 沱江泛舟 这是六大景点的垄断游览项目之一。起点是北门城楼前的岸边,经虹桥、到沙湾。起点的下游处有苗家妹子唱“迎宾曲”,在小城居的阳台上一览无余。终点的上游处有不知土家妹子还是苗家妹子唱“送客歌”,在东观门客栈是只闻其声不见其人。没买通票,自然是不能在这一段江面坐船。但往下游走,又会有另一番泛舟的天地。 虹桥 这是一座横跨沱江的风雨桥。底部是三个拱形桥洞。桥上分两层。下层是一条宽敞的通道。通道两侧是一家挨一家商户,经营民族手工艺品;中间则是供人们往返两岸的“桥”,不光人从这里走,手推车、三轮车之类的也是从这里走的。上层则是一家茶社,穿着腊染旗袍的姑娘站在楼梯口迎接着客人。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茶社也有了很大的变化。以前是平常每位8元,周六晚上有民族歌舞表演,每位10元;如今民族歌舞已经全取消了,每位18元,消费水平基本与大城市持平。虹桥的整体外观,白天看是一种古朴、苍桑的感觉;而夜幕降临后,却透出一股小资的情调。 南华门 并不是什么景点。登此门纯属偶然,只因它离长途车站较近。临走的头一天提前去买票,路过此处。城楼看上去比较新,应该是近年才修的。平时观光的人也不多,无非是些晨练的大叔大妈,上去压压腿,吊吊嗓子。在门楼上俯览整个小镇,才发现其实有些房屋是依山而建的。门楼外不远处,有个卖早点的摊位,居然看见了久违的豆浆、油条。吃了几天又辣又油腻的东西,这豆浆油条实在是让我倍感亲切。 黄包车 沈老的墓在小镇的外围,过了虹桥,沿沱江向下游走。这段路,大概有两站地的样子,非常狭窄,而且不太平坦,很多地方有积水。在这样的小路上,却有很多黄包车来来往往。向下游走一般是5块,从下游上来,由于全是坡路,一般是10块。但如果碰到一位厚道的车夫,会给出一个相当低的价格。车夫大多光脚穿拖鞋,见到水洼不躲不闪,直接淌过去。更有趣的是,沿途还发现了几位女车夫。与车夫交谈,发现他们普通话都说得不错,而且不光拉车,还向游客介绍当地的一些风土人情。在狭窄的小路上,当两车迎面相遇时,下坡的车会主动紧贴墙根停下,给上坡的车让路。道路虽窄,却从不会看到阻塞,或因剐蹭而发生的口角。当把游客拉到目的地,收了车费,车夫会把车随便停在一个不碍事的地儿,锁也不锁,拿着钱欢天喜地地跑到不知什么地方去。待会儿再露面时,问他不锁车不怕被人偷,他却很坦然地笑称不会有人偷的。当地人是如此纯朴,他们眼中的世界就像养育他们的这方山水一样美好。 沈从文墓 沈老的墓建在山上,上山有条“之”字形的小路。路边有些小姑娘用草或竹叶之类的东西编蝴蝶和蜻蜓,一边编一边卖。游人可以带着草蜻蜓和草蝴蝶去沈老墓前祭奠。上一小段,就能看见一块石碑,上面是黄永玉的提词“一个士兵要不战死沙场,便是回到故乡”。再往上走一小段,可以看到一块大石头,上面用红漆写着“听涛”。继续向上,看不到任何鼓出地面的小型建筑,倒是有一块天然巨石,这便是沈老先生的墓了。 民俗 鬼节 在凤凰停留的这几天,正好赶上了当地的鬼节。家家户户都准备了很多小块长方形纸板。或在墙根,或在空旷之处堆成七堆椎体,黄昏时分点燃。问了几个当地人,这鬼节有什么典故,但没有得到确切的答案,只说是祖祖辈辈传下来,每年的这个日子祭奠鬼神,例行点一次火。 放河灯 当地传说,对着点燃的河灯许个愿,让河灯载着愿望顺流而下,这个愿望就会实现。 一般太阳还没下山,就会有些大婶摆摊在沱江边卖河灯了。等到太阳落山,就会发现,不论沱江两岸还是虹桥桥头会出现许多卖河灯的孩子。他们最小的可能只有四五岁,都是用笸箩端着各色的河灯向游人兜售。比如有一个七八岁的小姑娘每天都在潘长江饭庄临水的那块地儿向食客兜售河灯。但她的销售业绩似乎不是太好,有时遭到婉拒后,她会挤出一个很商业的微笑,央求道:“买几个吧!” 倒是那些虹桥桥头四五岁的小孩手中的河灯非常畅销。他们见到走过来的外乡人,会天真地仰起头,见年轻的甜甜地叫gg,jj,见年长些的叫ss,ay,然后一举笸箩,奶声奶气地加上一句“买河灯吧,两块钱这么多呐!”(笸箩里一般摆着八九盏小号河灯。)如果卖完了手里的,或有人想买大的河灯,小家伙会撒腿跑回家,不出两分钟,就拿着新货回来了。在沱江边,还碰见一个七八岁的小姑娘,凭着自己那份朴实,河灯的销量也不错。有些人买了河灯却没有火源,无法点燃。这个小姑娘手执一根点燃的腊烛,不管游人从哪买的河灯,都帮着点着。游人放完了手里的,又看着小姑娘挺朴实,自然会从她手里再买些来放。但就当地河灯的整体销售状况来说,成人卖不过孩子,大孩子卖不过小孩子。由此想到,在竞争如此激烈的市场,如何才能占领较大的市场份额呢。小家伙们凭着天真,帮人点灯的小姑娘凭着纯朴和超值的服务,都获得了自己的市场。而一些没什么特色或太商业化的卖主反而没有得到预期的效果。在大城市里做销售又何尝不是这样呢? 大部分河灯是八瓣的荷花形,有大的,有小的,颜色各异。也有的是大荷花里套着三五朵小荷花。有时还能看到船形的。我见到的最好看的要数一盏一尺见方的红色心形大河灯,沿着心形的边缘,燃烧着九簇跳动的火焰。看着燃烧的河灯连成串顺流漂下,真是个壮观的景象。有的半途熄灭了,有的半途自燃了,还有的一直向下游漂去。 每天清晨,小城还没有苏醒,便有专人划着一叶轻舟,打捞河灯的残骸。凤凰虽大力开发旅游项目,但他们丝豪不愿意因大批外乡游客的到来而使这沱江水不再清澈。
关键字: 凤凰古城 大石桥 天下第一 打车 毛毛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