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宝通寺
宝通禅寺位于洪山南麓,为武汉市佛教4大丛林之一。唐贞观年间殿宇扩建,又名弥陀寺。后因从随州大洪山移来慈忍大师的“佛足”供奉于寺,故奏请朝廷赐名为“崇宁万寿神寺”。明成化年间改为“宝通禅寺”。寺庙几经摧毁,又几次重修增修。 这里的佛教建筑群,坐北朝南、依山就势地建筑在洪山的南麓,沿中轴线自下而上层层叠起,体现出设计者的远瞩高瞻。进山门,过圣僧桥,两侧有放生池,经钟鼓楼,上弥勒殿,登般若门至大雄宝殿,穿客堂、禅堂,入玉佛殿、藏经楼,东侧有斋堂、香积寮,西侧有伽蓝殿、方丈室;登后山仰见万佛楼、法界宫,东侧有华严亭、华严石洞。楼宇建筑斗拱飞檐,彩绘雕凿,庄严古朴,气势宏伟,掩映于苍松翠竹之间,占地约10万平方米。这里环境幽静,空气清新,四周古木参天,郁郁葱葱,南宋抗金英雄岳飞曾在此登山植松,亦是历代文人墨客驻足留连之地。作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早在1982年便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佛教重点开放的寺庙。现存禅寺为清光绪五年(1879年)所修,规模之大、装饰考究为武昌诸刹之首。殿宇建筑依山就势,最前面为山门,两旁屏墙高耸,布瓦铺脊,门楣上有“宝通禅寺”4个醒目的大字。门前有一对石狮,为明代雕刻,形体高大,生动威严。进门后自下而上为放生池、圣僧桥、天王殿、大雄宝殿、祖师殿、藏经楼,至此中分,右为禅堂,左为方丈室,再上为铁佛寺、华严洞、华严亭、法界宫,寺后有宝能塔。寺内建筑均为砖木结构,歇山顶,斗拱飞檐,彩绘雕梁。法界宫建筑独具风格。屋顶起亭,造型象征五佛方位寺院后山多古树,相传南宋民族英雄岳飞在该地驻军时植过松树,名“岳松”,明末被砍伐,清同治年间在原地又植松树多株,长成后仍称“岳松”,现尚存八株,可谓古木参天。整个建筑布局得当,结构严谨,错落有致。宝通寺1959年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目前,寺内建筑已逐渐恢复,院墙亦粉刷一新,现已对游人开放。同时,寺内还设有“素餐馆”,味美可口,远近驰名。宝通禅寺始建于南朝刘宋年间(公元420-479年),距今已有1580余年历史,是我市现存历史最为久远的古刹。它初名东山寺,后曾易名弥陀寺、崇宁万寿寺,明成化二十一年(公元1485年)定名宝通禅寺。后几次毁于战火,又几次重建,现在的规模是光绪年间(公元1875- 1909年)重建的。此后又几经损坏。近年对全寺殿堂、佛像进行了大规模的复原维修,使其恢复了原有面貌。这里的圣迹繁多,在中外颇有影响。寺内有洪山八景,即东岩、云扃、怀樽、翠屏、栖霞、狮子峰、仙人石、寿泉。寺内珍藏着不少珍贵文物,如宋代古钟是我省现存佛教文物中最古老的大型冶炼法器,另外还有一对石狮,雄狮玩绣球,雌狮戏幼子,形态逼真,造型独特,时为江南一绝。值得一提的是独具佛教密宗日本式建筑的法界宫,宫内有一块飞来巨石,给这座建筑平添了几分神韵;彩塑海岛五百罗汉,神态生动,颇具情趣。山门 来到宝通寺,可见山门整饰,门额上书“宝通禅寺”四个鎏金大字,雄浑有力,气势不凡。为中国佛教协会主席、著名书法家赵朴初先生手笔。进入山门,可见“放生池”、“圣僧桥”,数亩院落的苍翠树和覆荫数丈的古木。宝通寺不仅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名刹,在寺内近周,也有许多颇具魅力的胜迹。诸如有以泉水清冽、常有乳峰涌起而著名的乳泉(又称白龙泉)等名泉数处,有传为南宋爱国名将岳飞亲手栽植的岳飞松,南宋庆元元年(1195年)凿刻、命名的洪山八景及其他古刻摩崖,以及南宋时铸造的大铁钟、明代雕塑的大石狮、建于元代初年的洪山宝塔,等等。胜迹穿弥勒殿,越大雄宝殿,绕祖堂,经华严洞,上华严亭,登洪山塔,一路胜迹有些早已湮灭,或难以辨认,但那巍巍殿宇,幽幽廊廊,参天古木,葱茏山林,嶙峋怪石就能给人以极大的乐趣。 最值得一提的是洪山宝塔。该塔屹立于洪山之巅,原名宝通塔、灵济塔,后更名为洪山宝塔,系1280年前后为纪念开山祖师慈忍法师募建。塔高45.6米,砖石结构,分七级八方,设计精妙,为荆楚之最;塔顶系6. 5吨紫铜铸就,可见建筑者之立意久远,企盼永恒。由基层拱门而入,拾级盘旋而上,登顶远眺,楚天风光尽收眼底。奇树特别是在洪山宝塔附近有一些生长奇特的树木:有的完全像生根于整块没有任何缝隙的岩石之中,有的根部整个被巨石叉开,岔开的树干如同双腿跨骑在大石背上,简直是天公的神奇造化。
关键字: 佛教 宝通寺 建筑群 武汉市 湖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