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陵
关陵,是埋葬关羽身躯的地方,是中国三大关庙之一,距今已有1700余年历史。关羽死后,孙权将其首级送曹操,曹以侯礼厚葬首级于洛阳关林,这便是头枕洛阳、身困当阳俗称的由来。《三国志》载:建安二十四年,关羽大意失荆州,败走麦城。孙权于临沮夹石(今远安县回马坡)擒关羽,斩关羽,权送羽首于曹公,以诸侯礼葬其尸骸于当阳,就是今天的当阳关陵。史载,当阳关陵是埋葬关羽身躯的地方,故当地民间流传有“头枕洛阳,身困当阳之说。关陵,原称“大王冢,墓建于东汉末年。南宋淳熙十年(1183年),襄阳太守王铢在墓前修筑祭亭。明代成化三年(1467年)始建庙宇。群体建筑则落成于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关陵,占地45000平方米。采用中轴对称式帝陵规制,中轴线上,有八座古代建筑物,依次是神道碑亭、“汉室忠良石牌坊、三元门、马殿、拜殿、正殿、寝殿、陵基。两旁有华表、钟楼、鼓楼、碑廊、斋堂、来止轩、圣像亭、伯子祠、启圣宫、佛堂、春秋阁等。正殿大门上方有清同治皇帝御笔“威震华夏金字匾额一块。陵区四周,环以帝陵式红墙黄瓦宫墙 关羽,字云长,山西运城解州人;三国时蜀汉五虎将之首,史称万人敌。因斩颜良于万军之中,解白马围,曹操封他为汉寿亭侯,刘备率军南下,收江南诸郡,封关羽为襄阳太守,荡寇将军。建安二十四年,刘备为汉中王,拜羽为前将军。是年,关羽率大军攻曹仁地樊城;于禁督七路大军相救,关羽水淹七军,擒于禁,斩庞德,威震华夏。曹操闻风震惊,欲迁都许昌,以避其锐。关羽一生忠义绝伦,勇猛无比。死后,后主刘禅追谥羽为壮缪侯。 千百年来,关羽忠义仁勇的形象已成为海内外华人广泛崇拜的偶像;特别是宋代以来,关羽不仅为民间百姓广为敬奉,还为儒家、佛家、历代帝王所极力推崇。据宋《佛祖统纪》载,中国佛教早就把关羽封为神,曰伽蓝神。宋代,封关羽为武安王;明代,即封为武圣人,还加封为大帝。到清代,关羽则是集神、圣、帝于一身,封曰忠义神武仁勇灵佑威显关圣大帝。显然,作为武圣,关羽已与文圣孔子齐名;而作为大帝,他也便与皇帝齐位了。如此等等,历史上的这些关公热轨迹和现实,在当阳关陵中均得到了比较充分而深刻的反映。 关陵,占地70余亩。中轴对称式帝陵规制。陵冢为一圆形封土堆,高7米,围70余米,石墙、石栏环抱。南宋时墓前建一祭亭;元初修建墓门、墓道。明成化三年,当阳令黄恕奏准敕建庙宇;大规模关陵群体建筑则落成于明嘉靖十五年。 关陵建筑群以宫墙相连,全是红砖黄瓦,富丽堂皇。陵园中轴线上,由前而后依此排列着神道碑亭,华表,石坊,三圆门,马殿,拜殿,正殿,寝殿,陵墓。两侧分设八角亭,春秋阁,碑廊等。正殿为主体建筑,前檐悬“威震华夏金匾。殿内供奉关羽父子和周仓的大型塑像,造型生动,威风凛凛,气概不凡。寝殿内有台湾同胞捐资铸塑的高3.6米,重800千克的关公铜像。寝殿后的墓冢,高7米,周长70米,
关键字: 中轴线 八角亭 大规模 富丽堂皇 封土堆 建筑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