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县清西陵:奢华朝代的凄凉落幕
在河北中部易水河畔永宁山下,静静地矗立着一群古老的建筑--清西陵。它们的主人叫做爱新觉罗家族,地下埋葬着雍正、嘉庆、道光、光绪4个皇帝,9个皇后,56个妃嫔,以及王公、公主等76人。
生前,他们居住在戒备森严的紫禁城,死后安歇在人工浩繁的灵秀地。不管生前死后,布衣百姓根本不可能走近这个家族。可是他们做梦也不会想到,数百年后竟有许多平凡的人们。
站在他们的头顶,指点江山,即兴抒怀。光绪皇帝的崇陵成为了我国最后一座皇帝陵寝,与此相映,陵寝的专制幽灵也必将在自由、民主和平等的驱逐下,成为夕阳西下的最后绝唱。
沧海沉浮,时事景迁。想当年,清西陵修建时方圆40里内的老百姓都要搬走。风水墙外这三桩一山,形成完整的陵寝防护警戒体系,保护范围达到800平方公里。
在外围界线上广设兵站哨所,戒备森严,是普通百姓的禁区。而今天,游人可以在当年只有皇帝才可以行走的神道上溜达,可以站在黄帝陵墓的顶端,当年的辉煌都付与苍烟落照。
王侯将相宁有种忽?清西陵陵区周边散布着十几个大大小小的满族村落:五道河、凤凰台、忠义村、太平峪、张格庄等等,这里的村民就是当年满清的贵胄、八旗子弟。
他们的祖上有的是二品、三品大员,有的是五品、六品官。吃的是皇粮,住的是衙署、营房,清王朝的灭亡结束了他们的贵族生涯。从那时起。
这些守陵人没有了皇粮,开始向汉族人学习种地,成了地地道道的老百姓。而今天的八旗官兵的后代就在附近的穷山僻壤里生活,大批的人离开这里到别处谋生,剩下的种地,护林,和开农家院为生。
平等是奢侈的东西。陵区内矗立着千余间宫殿建筑和百余座石建筑,其建筑形式和规制明显地体现着封建社会典章制度。四座帝陵、三座后陵均用黄色琉璃瓦盖顶;妃嫔、公主、王爷园寝则以绿琉璃瓦或灰布瓦盖顶,中国没有平等的历史。
许多的唏嘘感叹都沉静在这里的每块石头、每棵柏树和每片瓦块上,随着每个日头升起而逐渐遥远。清代开国皇帝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的陵墓在沈阳老家(盛京三陵)。
从顺治起,历代皇陵都安放到唐山遵化县马兰峪清东陵,雍正帝发现永宁山下风水很好,离北京较近,尤其是距离出产石料的曲阳县非常近,明清两代修建皇宫和陵墓所需用的汉白玉石料都是产自曲阳太行山区。
因此决定把自己的陵墓建在西陵,可以节省许多人工。由于雍正在位时厉行改革,虽然勤勉, 但是得罪了许多人,口碑不好,所以民间相传,认为雍正是谋杀了他父亲篡位,死后不敢去见他父亲,才在西陵另建坟墓。
雍正的泰陵是西陵最宏伟壮观的陵园,雍正生前曾下诏,决定不为自己的陵墓修建石像生和神道,但他好大喜功的儿子乾隆帝,不仅为泰陵补建了石像生。
长达2.5千米的神道,还在神道前建造了目前中国最大的三座石牌坊。但乾隆非常崇拜自己的祖父康熙,不愿意埋葬在西陵,在东陵为自己修建了豪华的陵墓,可是又不能将自己的父亲孤零零地放在西陵,因此他下诏,命令今后的皇帝“昭穆次序,隔代埋葬”。
按照乾隆的意旨,他的儿子嘉庆帝的昌陵就安放到西陵,嘉庆时代清朝的国力大不如“康乾盛世”,所以昌陵的规模远不如泰陵。根据乾隆的旨意,嘉庆的儿子道光帝本应该埋葬在东陵。
但他刚为先死的皇后建陵时,地宫就渗漏地下水,道光认为不吉利,决定迁移到西陵。道光的慕陵每扇门窗的隔扇中间都雕刻有一个朝外的木龙头,非常精致,如同模子套出的,他想用龙取水,以此来躲避水患。
由于道光安葬到西陵,他的儿子咸丰帝就得安葬到东陵,咸丰的儿子同治帝年青丧命,由慈禧太后做主,仍然安放到东陵,慈禧为自己在东陵修建了豪华的陵墓,根本就没有顾及光绪帝的事,但他们同时辞世时,光绪尚没有陵墓。
光绪在西陵的陵墓崇陵在光绪去世以后才开始动工,不过三年后就发生了辛亥革命,清帝退位,根据民国政府的续修协议和依靠一帮遗老的努力和捐助资金。
直到1913年才修建完工。所以崇陵的建筑非常新,棱角毕现,可以从中想象当年故宫初建时的风采,崇陵外面还有历史上非常著名的,被慈禧命人将其投入故宫井中淹死的珍妃(一说自尽)和她姐姐瑾妃的墓。西陵中泰昌穆三陵保存完好,并未被盗,裕陵,崇陵,瑾妃墓曾被盗,陪葬物已然流失。目前崇陵地宫已被打开,成为博物馆。
景区门票
景区联票价格旺季122元,学生半价62元;淡季98元。包含泰陵(含大红门)、崇陵、慕陵、昌西陵、珍妃墓、永福寺。
单景点门票:泰陵和崇陵都是旺季47元,淡季38元;慕陵和昌西陵是旺季20元,淡季15元。
淡旺季时间划分为每年11月1日至次年3月31日为淡季,4月1日至10月31日为旺季。
泰陵位于易县15公里永宁山主峰之下,是清西陵中建筑最早、规模最大的一座。其余各陵分布在东西两侧。始建于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占地8.47公顷,内葬世宗雍正皇帝、孝敬宪皇后、敦肃皇贵妃。
泰陵的神道,由三层巨砖铺成,两边苍松翠柏,主体建筑自最南端的火焰牌楼开始,过一座五孔石拱桥,便开始了2.5公里长的泰陵神路,沿神路往北至宝顶。
依次是石牌坊、大红门、具服殿、圣德神功碑楼、七孔桥、望柱、石像生、龙凤门、三路三孔桥、谥号碑亭、神厨库、东西朝房、东西班房、隆恩门、焚帛炉,东西配殿、隆恩殿、三座门、二柱门、石五供、方城明楼和宝顶等建筑。
火焰牌楼位于泰陵南5公里的大雁桥村东的神石山上(据燕赵山庄老板娘说我们很难找到,果然回程在国道未发现小路,未去成,遗憾)。火焰牌楼通高6.60米。
面阔三间18.66米,台明长26.35米,宽7.74米。四根石柱顶上有石雕蹲龙(通高1.10米、宽0.82米),柱身饰有云板。两柱间用大小石额枋连接。
三间的大石额上铆接石雕须弥座火焰头(通高2.29米、基座高0.71米、宽1.19米、火焰高1.58米、宽1.175米)。坊心东西两面有浮雕荷叶莲花等纹样。
2003年的9月7日的夜晚,一群据说来自北京房山的农民,开着一辆吊车悄悄开进大雁村,仅仅用了几十分钟,便轻易盗走了火焰牌楼上的4尊蹲龙、1尊火焰宝珠,尽管后来的追查,追回失窃物。
石牌坊坐落在大红门前的三架巍峨高大的石牌坊,为西陵最具特色的建筑之一。三架石牌坊坐落在大红门前的宽阔的广场上,一架面南、两架各朝东西,成品字形排列,与北面的大红门形成一个宽敞的四合院。
每架石牌坊高12.75米,宽31.85米,五间六柱十一楼造型,虽为青白石料的仿木结构,但却未用铁活,全部采用卯榫对接形式,楼顶雕有楼脊、兽吻、瓦垄、勾滴、斗拱、额枋等。坊身高浮雕的龙、凤、狮、麒麟和浅浮雕的花草、龙凤等图案相结合。三架石牌坊在中国历代帝王陵墓中尚属孤品。
大红门是清西陵总门户,建筑形式为单檐庑殿顶,面阔34.8米,进深11.35米,高13.3米。大红门两侧有宽厚高大的风水围墙向东西延伸,长达21公里,把分布在广阔的丘陵沃野之中的陵寝建筑包容其中。
具服殿位于大红门内神道左侧,独成一院,是专供后代皇帝及后纪等遏陵祭祖时更换素服之所。圣德神功碑楼,俗称大碑楼。它是记述皇帝生平功绩的建筑。
清西陵四座帝陵中只有泰陵和昌陵建有大碑楼。楼高26.05米,四面辟门,重檐九脊歇山顶,楼内有两统高大的赑屃驮石碑,碑身阳面用满汉两种文字镌刻着皇帝生前的丰功伟绩。
碑楼坐落在94米×94米的广场正中,四角各有一根高约12米的华表相衬,碑楼显得庄严、肃穆、雄伟、壮观。七孔石拱桥坐落在大碑楼与石像生之间,是陵区所有桥梁中唯一的一座七孔桥,桥长107米,宽21米,是清西陵最大的一座桥梁。
石像生指安设在陵墓神道两侧的五对精美的石像生,分别是文臣、武将、马、大象、狮子。清西陵只有泰陵、昌陵建有石像生。龙风门是神道上门式建筑之一,为六柱三门四壁三楼顶形式,周身用黄绿琉璃构件嵌面,壁心画面是鸳鸯荷花图案。
谥号碑亭,是放置谥号碑的亭式建筑,(谥号是中国封建时代在人死后按其生前事迹给予的含有褒贬意义的称号)四面有门,为双檐歇山顶,楼内竖龙蚨碑一通,碑阳镌刻着雍正皇帝的庙号、谥号和徽号。
谥号碑亭的右边的一个单独的小院是神厨库,是准备祭品的地方。隆恩门前的广场铺得分外平整,大门两边是东西朝房与东西班房。东朝房是用来准备水果蔬菜的,而西朝房则是用来准备饭后甜点的,如今已经沦落为售票窗口、购物小店。
穿过隆恩门,是陵寝的核心建筑隆恩殿。隆恩殿建造精美壮观,面阔五间,进深三间。重檐歇山黄瓦顶,木结构卯榫对接。明柱沥粉贴金包裹,殿顶有旋子彩画。
梁枋装饰金线点金,枋心彩画“江山统一”和“普照乾坤”,色彩调和,殿宇金碧辉煌。隆恩殿2侧有焚帛炉和东西配殿。台阶处汉白玉石板上面雕工精美,堪称上品。
最下,波涛出海口,暗示福如东海;山峦穿云端,暗示寿比南山;中间龙凤呈祥,暗示永远合欢;最上云雾缭绕,暗示早登极乐世界。须弥台有两个精致的铜香炉,两侧各有铜鹤、铜鹿一对,象征“万古长青”。
二柱门,也叫棂星门,是一座小型的牌坊,它虽有门的架构,但无门的实体,虽有牌坊的形体,但无牌坊的规模。据说是隔绝阳间和阴间的最后一道门槛。二柱门后是石五供、方城明楼和宝顶等建筑。
泰东陵位于雍正帝的泰陵东北约1.5公里处的东正峪。陵内安葬的是雍正皇帝的熹妃,乾隆皇帝的生母、乾隆朝的圣母皇太后,孝圣宪皇后。她是位长寿的皇太后,由于比雍正皇帝死得晚,乾隆对她非常的孝顺。
在雍正下葬的时候还问皇太后是否要在泰陵给她留个位置,皇太后怕雍正下葬多年后再打开地宫是对先皇的打扰,于是按照清朝规制,就让乾隆重新为她建个陵寝。
乾隆帝遵照皇太后懿旨,于乾隆二年(1737)在东正峪为皇太后营建陵墓,于乾隆四十二年年(1777)建成。历时40年,共有建筑29座,占地3.73公顷。因为陵寝位于泰陵之东,故称为“泰东陵”。
泰东陵是清西陵三座皇后陵中规制最完备、占地面积最大的一座皇后陵。其主要建筑由南至北依次为:三孔拱券桥一座、东西下马牌、东西朝房各5间、东西值房各3间、隆恩门一座5间。
东西燎炉、东西配殿各5间、重檐大殿一座5间,陵寝门3座、石五供、方城、明楼、宝城、宝顶。宝顶下是地宫。陵前左侧是神厨库。库外井亭一座。泰东陵与其他皇后陵相比,有三点独创之处:
一、首创隆恩殿月台上设铜鹿、铜鹤之制。在泰东陵之前建成的昭西陵和孝东陵,隆恩殿月台上只设铜炉一对。而泰东陵则又增设铜鹿、铜鹤各一对。很明显,这是仿照帝陵之制,首创了皇后陵设铜鹿、铜鹤的制度。以后建的各皇后陵改为设铜鹿、铜鹤各一只,成为定制。
二、首创大殿内东暖阁建佛楼之制。在泰东陵以前建的皇帝陵和皇后陵,均无佛楼之设。泰东陵则在隆恩殿东暖阁建了佛楼,为一层。这与孝圣皇后笃信佛教有关。从此以后,凡皇帝陵均建佛楼。皇后陵只慈禧陵建了佛楼。凡以后建佛楼均为上下两层。
三、地宫内雕刻经文、佛像。以前总认为清代皇陵中,第一个在地宫内镌刻经文、佛像的是乾隆帝的裕陵。清宫档案记载,泰东陵地宫里也镌刻了经文、佛像。泰东陵早裕陵6年而建。这表明第一个在地宫内镌刻经文、佛像的不是裕陵而是泰东陵。清宫档案还记载,泰东陵地宫的地面不是用条石铺墁,而是用金砖铺墁。具体泰东陵地宫的规制、经文佛像的内容,因为地宫尚未开启,档案也不全,还有待进一步研究、考证。
【泰妃园寝】
泰妃园寝位于泰陵东北0.5公里,建于1730至1737年(雍正八年至乾隆二年),内葬雍正皇帝21位妃嫔。泰妃园寝严格按清朝妃园寝规制建造,所有建筑均采用绿色琉璃瓦盖顶。
与帝后相比,风格简朴,有建筑30座,由南至北依次为:单孔石桥、东西朝房,东西班房、宫门、焚帛炉、享殿、琉璃门、宝顶。清代妃嫔等级自上而下是皇贵妃、贵妃、妃、嫔、贵人、常在、答应等。
这些妃嫔按地位的尊卑,宝顶规制不同,所居位置有异,显赫者居中靠前,卑微者居后靠边。泰妃园寝内共有宝顶21座,计皇贵妃1位,妃3位,嫔1位,贵人5位,常在7位,格格4位,由南向北分三行排列,其规模则按妃嫔等级由前向后,由中间向两边逐渐缩小。
雍正皇帝第一子弘晖和第九子福惠,幼年早殇,后来被乾隆皇帝追封为和硕亲王。因此,也为他们在其父亲陵寝附近修建了坟墓:和硕端亲王园寝、和硕怀亲王园寝。
两处园寝于1736年(乾隆元年)兴建,1737年(乾隆二年)完工。与此同时兴建的还有雍正皇帝第三子弘时的坟墓。弘时在雍正年间被削宗籍,乾隆即位后为其恢复宗籍,但是没有追封王爵,因此,坟墓叫做“阿哥园寝”。
【端王园寝】
端亲王园寝位于泰陵东6公里的张各庄村。园寝内葬世宗雍正皇帝的长子-和硕端亲王弘晖和亲王三个夭亡的弟弟:第二子弘昀(音同“云”),第七子弘昐(音同“分”),第八子福宜。
这里虽然只埋葬着4个没有长大成人的皇子,但它严格按照王爷园寝的规制修建,整座园寝占地o.4公顷,建有石平桥一座、厢房二座、宫门一座、享殿一座、陵寝门三座,园寝建筑均为绿色琉璃瓦盖顶,这些建筑比不上帝后陵寝的壮观与豪华,但它结构紧凑,肃穆庄严。
【阿哥园寝】
此陵不包括在通票内,未对外开放。阿哥园寝位于泰陵东6公里的张各庄村。与端亲王园寝相邻,园寝内葬世宗雍正皇帝的第三子弘时、第十子福沛及弘时的儿子永坤。
【怀王园寝】
此陵不包括在通票内,未对外开放。怀亲王园寝位于昌陵附近的太平峪村,占地o.4公顷,内葬世宗第九子福惠。怀亲王珠园寝建筑有:琉璃花门一座,正中享殿一座,前有大门。
门外设守护班房和东西厢房各三间。围墙周长 169.6米,高3.3米。据《易州志》载,怀亲王园寝大门外还有下马桩、平桥、营房等建筑。怀亲王为火葬。
即火化后将骨灰装于瓷罐埋之,地面不建宝顶。雍正一生共有十子四女,除了第四子弘历(乾隆)和上述的七位皇子外,还有第五子和恭亲王弘昼和第六子果恭郡王弘瞻。
【昌陵-嘉庆】
清代皇陵都是皇帝本人或嗣皇帝为先皇建造的,只有昌陵是嘉庆皇帝的父亲乾隆皇帝为他督造的,是父亲给儿子造陵。 昌陵位于泰陵西1公里的太平峪,修建于嘉庆元年(1796年)至嘉庆八年(1803年),内葬仁宗嘉庆皇帝和孝淑睿皇后。
乾隆曾先后立过三个皇太子。第一个皇太子是皇后富察氏所生的皇次子永琏,但永琏9岁时死去。第二位皇太子是永琮。乾隆在永琏病故后,又立皇九子永琮,但他2岁时又因天花早殇。
第三位皇太子即为颙琰。嘉庆于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被封为嘉亲王。乾隆六十年(1795年)九月三日,被正式宣布立为皇太子。第二年正月初一日。
受乾隆禅位即帝位。嘉庆继位后最初四年,朝政仍被太上皇乾隆帝控制,颙琰暂时居住在毓庆宫。嘉庆四年(1799年)正月,乾隆帝死后,开始亲政。
亲政仅六天就惩治了乾隆朝时大贪官和珅,对当时朝中大大小小的贪官污吏起到了极大的震慑作用。但是和坤的金银财宝等价值连城的物品全部归属嘉庆帝所有,所以当时有民谣讽刺曰“和坤跌倒,嘉庆吃饱”。
嘉庆帝是一位勤政图治的君主。他亲政后采取的一系列政策,对于改变乾隆后期的种种弊政起了一定的作用。但其对内政的有限整顿,对一大批“尸禄保位”的官僚只能警告、恫吓,最终徒呼奈何,不可能从根本上扭转清代中衰之势。
他对西方殖民主义者的侵略有一定的认识,但对于一个日趋衰弱的封建的国家,不可能真正有效地对付外来侵略者,只能沿着衰败的道路滑下去。昌陵的建筑形式与布局,跟泰陵基本一致。
它的神道在泰陵圣德神功碑亭南与之相接,是唯一与清西陵主神道相接的帝陵。沿途三孔平桥一座,西行300米北折,建有清朝最后一座圣德神功碑亭,此后清朝皇帝各陵均不建圣德神功碑亭。 再往北部分与泰陵皆同。
来西陵的游客,大多先游览泰陵,以为再无别的陵寝能与泰陵比,其实不然,昌陵宏伟的建筑不仅与泰陵大体一致,而且明楼、宝城、隆恩门、大碑楼等建筑比泰陵更为高大,与其它帝陵相比,昌陵有三个突出特点:
一是隆恩殿地面铺设独特。其他帝后隆恩殿地面均为金砖,是用料考究,烧制精细的砖,皇家御用,谓之金砖墁地,惟昌陵隆恩殿为很贵重的紫花石铺墁。每块62厘米见方,磨光烫蜡,不滑不涩,砖缝如线,平亮如砥,石面呈黄色,缀以天然形成的紫色花纹图案,在阳光照耀下,光彩耀目,满殿生辉,素有“满堂宝石”之称。
二是隆恩殿内东暖阁之佛楼,上下两层 上层有木雕垂花,精湛优美,涂金闪亮,下层有木制边饰,朱红底色,鲜丽耀眼,历经180余年的磨蚀,至今保存完好,色泽如初 。
三是地宫结构比其他帝陵宏大,镌刻精细。
【昌西陵】
清朝埋葬皇帝皇后有条规定:皇后先于皇帝而薨,可葬于帝陵的地宫,但石门不闭,要等着皇帝。若皇帝先于皇后而崩,葬入地宫后必须关闭石门,皇后死了再另外建陵。
昌西陵位于昌陵西面的望仙山。始建于咸丰元年(1851年),建成于咸丰三年(1853年),共耗白银四十四万八千多两。是清朝嘉庆帝第二任皇后-孝和睿皇后的陵寝。
孝和睿皇后不仅是清代坐在皇后位置上最长的一个,而且是个胸怀博大的人。嘉庆二年,孝淑睿皇后病故,她生的第二个儿子旻宁(道光)当时只有十六岁(第一个儿子夭折),嘉庆又续了第二任皇后,也就是孝和睿皇后,孝和睿皇后也有两个儿子,皇三子绵恺和皇四子叫绵忻。
孝和睿皇后对旻宁很好,对他倍加爱护和关照,所以旻宁做皇子的时候和他继母的关系也很好,正是因为有这种关系,所以嘉庆皇帝突然驾崩的噩耗传到北京的时候,她在皇宫立即派人把她的的懿旨送到承德。
昌西陵既不象孝圣皇后的泰东陵那样宏伟富丽,也不如慈禧皇太后的定东陵那样豪华奢侈,它仿照慕陵,追求节俭,与其他后陵相比,规模较小,无方城、明楼和月牙城。隆恩门以内的建筑,从前到后,一座高于一座,陵寝围墙前方后圆,表示“天圆地方”。
关键字: 建筑 清西陵 爱新觉罗 紫禁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