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娶媳妇聘姑娘
东北居民以满汉两族人口最多。满族(包括一些加入八旗的蒙古人和汉人)是这里的土著民族,他们的风俗,即有在白山黑水之间世代生活而形成的传统,也有接触汉族文化后产生的变化。而从山东、河北等关内地区“闯”到关东来的汉人,在“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规律驱使下也逐渐“入乡随俗”,把自己原有的风俗融入东北大众的生活中。东北的婚俗就是这种相互融合的产物。旧时的结婚年龄,一般在十四五岁左右,而且以女方年龄稍大为好,这样媳妇过门后既能及早生儿育女,又能帮助料理实务,所以民谚中有“女大三,报金砖”之说。如果哪个年轻人过了二十岁还没结婚,一般或因家穷或本人有缺陷,民间即认为是不正常的现象。有的人家在过年时,特意让到及嫁之年的姑娘去搬动猪油(俗称“大油”或“荤油”)罐子,称为“动大荤(婚)”,主为这样就能早结良缘。
议婚一般都要经过提亲保媒的程序,双方家长或通过亲友了解对方家境及人品相貌,称之为“相看”。彼此同意后,还要经过“合婚”,即把写有女方生辰八字的“庚贴”送到男家(或两家互换),交给算命先生一类的人,推算双方属相命相是否相合以及成婚对父母是否有相克相妨之处,如无不吉才可继续议婚。还有的把二人“庚贴”置于家中神位前,三日内无意外即视为可行。
合婚既吉,男家要到女家下聘礼,俗称“放小定”或“下茶”。一般是由男方父亲及长辈近亲女眷等前往,要送给欲娶之女一些金银首饰并为其戴上,所以也称为“插戴”。是日女家设宴款等,席间双方家长互换酒杯而饮,称为“换盅”,又因这是初次以亲家的关系正式相聚,也有称之为“挂钩”的。
此后如无变故,两家就要正式商定结婚之事。由男方家把“合婚”时推算好的成婚吉日等告知女家,称为“通信”或“送日子”,并与女家议定彩礼数目,随后便是“过礼”或叫“下大茶”,满语称“送乌林(钱财)”。彩礼一般包括双猪、双酒(贫者可用单)、首饰、衣料、布匹及现金等。女方于当日杀猪设宴款等亲家及自家亲友,称为“纳彩”。基亲友都有钱物馈送,俗称“助妆”或“添箱”。满族人家还要在这天以猪酒祭祖,并从“索绳”上把待嫁姑娘的线锁摘下。还有的地方在过彩礼时,要由男方一长辈妇女为姑娘裁衣一件,以示开始做嫁妆,俗称为“开剪子”。以后两家便加紧进行嫁娶准备。
婚礼一般分成三天。
第一天女家把陪送的嫁妆送至男家,并在新房内摆放停当,称为“安柜箱”、“安嫁妆”或“送行李”。送时沿途鼓乐吹打,抬嫁妆的列队而行,称作“亮嫁妆”。男方则要把装饰一新的娶亲花娇抬到门前或绕村转一圈,称为“亮轿”和“走轿”。男女两家相距较远的,女方送亲队伍也于是日出发,当晚住于距男家不远的亲友家,俗称“打下处”,男家接亲队伍也都于当晚聚齐,等待出发。
第二天称为“正日子”。清晨男家迎亲队伍出发,鼓乐前导,喜轿(或车)随行。新郎骑马由男傧相陪同前往。至女家(或“下处”),入见女方尊长行礼,“吉时”一到,鼓乐大作,新娘由其兄抱至轿(车)上,称为“抱轿”。起轿后,新郎骑马在前,后为鼓乐喜轿,新娘家送亲女眷坐车随行。一路上遇到井、桥、庙、坟都要由专人用红毡遮挡,以避邪祟冲犯。也有的地方是当日清晨迎、送亲队伍同时出发,至中途相遇时停下,通过“抱轿”(也称“插车”)把新娘转到男家迎亲车轿上,再共同前行至男家,多见于山区满族。
队伍行至男家门前,新郎入门后,大门关闭,鼓乐吹打,新娘暂时不许下轿,俗称“憋性”或“劝性”,意思是改一改当姑娘时的任性脾气,但只是象征性的,片刻大门即开,新娘由送亲妇女搀扶下轿(因其蒙“盖头”看不见路),顺铺好的红毡入院。有的地方在大门口放一只炭火盆,新娘顺跨盆入门,寓进门红红火火之意。另有“射三箭”之俗,即新娘未出轿前,新郎用无头箭杆向轿底连射三箭,寓去邪之意。
新娘顺红毡走至设在院中的“天地桌”前,与新娘一起跪拜,称“拜天地”,满族人家则称“拜北斗”,天地桌上摆的是一斗高粱和弓箭。拜过后新郎引新娘进洞房。房门坎放马鞍一只,新娘从上跨过,称“平安入门”。入门前两个幼童递给新娘两只“宝瓶”(也称“宝壶”,铜锡制作,形似花瓶或似酒壶,内装金银五谷)新娘抱在怀中,此外新娘入门前,新郎要用秤杆将红布盖头挑下扔到房顶上,寓“称(秤)心如意”、“步步(布)高升”。新娘入房后即面向“吉方”(合婚时已推算好),怀抱宝瓶在炕上“坐帐”或称“坐福”。其时间或长或短,依地区而异,有长达数小时至傍晚的,因俗谓坐福时间长则婚后福多。坐帐结束之前,要由女家随同前来的妇女为新娘“上头”、“开脸”,即改梳已婚妇女发式,并用丝线绞掉脸上汗毛,再用鸡蛋滚一滚,使其更加容光焕发,也有的地方称此为“滚脸”。
新娘坐帐之时,其家送亲者在男家设宴款待新郎,俗称“管小饭”。随后男家设宴招待新亲及自家亲友。席间双方长辈要馈送钱物,俗称“上礼”,新郎则一一相谢,俗称“谢亲”或“拜席”。宴毕女家宾客告辞,新郎送至大门外。天黑后,新郎入房与新娘同饮“交杯酒”、吃饺子和面条,俗称“子孙饽饽”、“长寿面”或“宽心面”。就寝前,由新郎嫂子或婶子等妇女为新人铺被褥,并在其间放枣、筷子、栗子、花生之类,取“早立子”(生孩子)之意。
第三日早起,新娘随新郎拜男家家祖宗和灶王爷,随后见公婆和男家亲属,称为“分大小”。凡长辈和平辈年长者,新娘都要向其行礼并装烟敬上,受礼者要给“装烟钱”。一些地方女家亲属这天来“开箱”或称“亮箱”,即把随嫁妆带来的新娘所做鞋、袜、荷包等女红工艺品赠送给男方家人和亲友,一为结人缘,一为展示自己的针线技艺。当晚还有“倒宝瓶”仪式,两新人对面跪,撩起衣襟,由男方嫂子等妇女把前日新娘所抱宝瓶中的金银五谷撒在二人衣襟上,一边倒一边念“倒宝倒宝,白头到老;倒金倒银,骡马成群”之类的喜歌。
婚后第三日或第四日,新娘同新郎一起回娘家,俗称“回门”或“回酒”,一般是当日太阳落山前返回婆家。婚后一个月左右,新妇回娘家住十几天至二十几天,俗称“住对月”。归来时要给公婆及小姑等带自己做的鞋袜等。此后才算正式开始婚后生活。
以上只是东北旧式满汉婚礼的大致情形,具体细节各地及城乡间互有差异,但总体的风格特色是一致的,至今仍有许多仪式以不同形式保留在民间婚俗之中。
关键字: 传统 山东 民族 河北 蒙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