徒步长江之——最后的东巴造纸传人
一个清凉的夏日午后,年近五旬的纳西汉子和圣文,在丽江古城巧遇70多岁的老东巴和即贵先生。老人希望并相信他能造出久已绝迹的东巴纸来。
次日,云南丽江东巴文化研究所也对和圣文表达了同样的愿望。
和圣文感到:这件事非常重要,不然,古老的东巴造纸术就有可能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失传。
和圣文应承下此事随即赶回丽江城西北100多公里以外的滇西北大山深处生他养他的肯配古村。肯配古村下临著名的虎跳峡,往上是海拔5596米的纳西神山——玉龙雪山。
终年积雪的玉龙雪山,是聚居在云南丽江地区的30多万纳西人心目中的“玉龙第三国(天堂)”。雪山下的肯配古村,掩映在一片海拔2600多米的松林中,周围时有滇金丝猴嬉戏。金山江畔的这片神奇山地生长着一种叫山棉皮的植物,是造东巴纸的绝好材料。自古以来,因这得天独厚的条件,肯配古村就是纳西东巴纸的主要产地。
东巴纸虽是仍采用造纸术发明时代的最原始工艺制成,但却能不怕虫蛀,历经千年也不会坏。千百年来,除了日常的写地契做头帕外,主要用途是书写东巴经文,承担了传承文明的链条的重任。东巴文字是纳西人特有的一种图画般的象形文字,也是目前世界上唯一能被人所认识并且正在使用的活的象形文字,被称作世界文化史上的“活化石”。
千百年来,东巴文字主要通过东巴经书得以流传。在“破四旧”的那段日子,东巴经书被大量焚烧,烧得现在外国保存的比中国幸存的还多得多。那些日子,作为东巴经文载体的东巴纸处境尴尬。慢慢地,这种独特的古老造纸术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即使在东巴纸的最主要产地肯配古村,这种纸也是几十年没露过面了。
东巴文化被重新认识后,从1990年开始,政府就曾多次组织人员寻访并试图恢复这种工艺,但遍访丽江各地均无突破进展。其间,寻访人员也曾多次来过肯配古村,但却一次次阴差阳错的与和圣文失之交臂。
和圣文在丽江城应承下此事时信心十足:造纸原料遍山都是,可以就地取材;肯配古村造东巴纸历史悠久,虽失传几十年了,但尚健在的老人中他的岳父就见过造纸过程,可以请教……但当和圣文归家当晚兴冲冲去见老人家时,老岳父兜头泼了一盆凉水:别搞那个,找不着钱的,会穷一辈子的……
和圣文只好磨。一连磨了三个晚上,老岳父都没有答应帮他造纸。
老人说:祖祖辈辈造,祖祖辈辈穷!白纸嘛!白蜡蜡的活,不消收种(种地)……和圣文费劲口舌试图说服老人,但丝毫没有作用。说起来,和圣文与老岳父还是传统上的亲上加亲,他的老岳父同时还是他的亲舅舅,他的妻子就是舅舅的女儿。
和圣文又奉酒上茶地磨了几个晚上,几乎要对老岳父发火时,老岳母开腔了:你这个阿鲁姆(纳西话:老头),怎么这样,人家安心求教,你那个东西有什么稀罕?志国他爸来了这么多次你都不教给他……
终于,老人说:你偏要我说,那我明天到你家来……你先回去睡觉,不要再烦我了……
第二天日上三竿,老人姗姗而来,老大不情愿的回忆了当年造纸工具的形状、原料等必不可少的细节……和圣文依言而动,忙了20多天,根据老人的讲述制齐了造纸所需的工具,还和妻子上山采来了几十斤的山棉皮。
再次把老岳父请来,一看,不够,似乎还少点什么。老人又回忆起了几样工具。老人这时明白和圣文是死心踏地要造纸,开始动手帮忙。
和圣文和老岳父又忙了三天,造纸工具基本齐备。正式的造纸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清晨开始。
开始,一切似乎很顺利。
最后一道工序是把纸往平整的木板上铺,挂起来晒干。难度这时开始显现。做好的纸往板上一挂,只留住巴掌大一块,其余纷纷滑落。好像是稀了。加纸浆,又稠了,水下不去。如此反反复复。日落西山时,总算挂上了一张比较完整的东巴纸。
第二天,还是不顺手,只做出2张。
第三天,有点眉目了,做出10张。
这一年,和圣文总共做出了23张东巴纸。
关键字: 丽江城 历史悠久 玉龙雪山 造纸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