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大伾山,观大石佛
从汤阴始发的长途汽车没有到浚县的,只能乘去道口的车在浚县城外下车,然后打三轮摩的前往大伾山。摩的载着我们在老城的石板路上颠簸,因年代久远,石板路坑凹不平,光亮溜滑。街道两侧的房屋大都是灰色的平房或二层楼,或是住宅,或是店铺,看上去都经历了几十年的风雨了,蓦然间有一种走进老电影《三进山城》的感觉,恍惚回到了几十年前。在十字路口有一个四通的城门楼,挑担的、推车的都从城门内穿行,这种式样的门楼我只在河北古城涿鹿和辽宁的兴城(宁远卫城)里见过,万幸没有因妨碍交通被拆掉。城中有一条小河淙淙流过,铺架在河上的石桥我们一眼就认出是个文物,果然在桥头竖立着一块文物保护碑。美哉,浚县老街,难怪1994年就被国务院批准为历史文化名城,如此沧桑、古朴、真实的老街在繁华拥挤的中原怕找不到第二个了。可能因为浚县不在交通要道上,远离开发商的视线,才无意中得以保存,目前仍然是“藏在深闺人未识”呀!建议游历大伾山一定要在老城走走,似乎走进了时间隧道,倒退几十年的感觉真是好极了! 大伾山位于县城东南1公里处,可以说就是在县城内,是国家4a级景区。此山高不过100多米,但在一马平川之上这个突兀而起的石峰倒也显得挺拔俊逸。主要景点有恩荣坊、天齐庙、兴国寺、天宁寺、八卦楼、吕祖祠等9处佛寺道观和摩崖石刻群,可以说是步步见景。进山门后首先看到的是恩荣坊,它是一座以石雕精美而闻名的石牌坊。四柱五楼,重坊相叠,造型奇特,结构复杂,属省级文保。上面雕刻着“二龙戏珠”、“八仙庆寿”、“竹林七贤”等图案,最精美的一幅雕刻共计16个人物,有骑士、仪仗、随从,空中有仙人护佑。图中有一城门,门内有一人向外张望,极具生活气息。恩荣坊是万历皇帝批准“赐进士第”的孟楠修建的,故名恩荣坊。 向前走就是“百猴路”,有路边石栏柱上形态各异的石猴为伴行走起来也觉清爽。它们的造型都出自浚县“泥猴张”——张希和的手下。经过“桥上桥”之后眼前凸现高大石壁,上书“大伾山”三字,这是游人拍照的好地方。拾级而上就看到了半山之上的天齐庙。踏上几十级台阶进入天齐庙后,目光一下被正殿的两根雕花石柱所吸引,柱上精雕着滚龙飞云,令人想起了山西晋祠和山东孔庙的檐柱,有异曲同工之妙。庭院里古松老柏、虬枝铁干,印证着这座始建于宋的古庙所经历的风风雨雨。 沿路前行150米是兴国寺。该寺值得一看的是朝阳洞内的石刻。 大伾山的主要景点天宁寺位于兴国寺的北侧。天宁寺始建于北魏太和年间(477-499年),号称中国最早、北方最大的石佛(实测22.7米高)就坐落在寺内。正因为有了这座大佛,才有了大伾山这一文化名山。山门前生长着一株古树,称“唐槐”。进山门是一庭院,院内两侧竖立不少石碑,最著名的是右侧的“黎阳大伾山准敕不停废记”碑。石碑立于后周显德三年(959年),碑文记载了后周为了发展生产而大规模废除寺院,今浚县所在的滑州地区363所寺院只能保留3处,大伾山是其中之一,可见其地位重要。因为这块石碑记载了后周抑制佛教的史实,被列为国家一级文物。 浏览过碑文,穿过藏经阁,眼前兀现“八丈佛爷七丈楼”,仰面而视不禁赞叹“好大的一尊佛呀”! 佛楼为什么比佛像还低是因为大佛的底部低于人们行走的平台两米多(约1丈),要俯视才能看到佛的双脚,所以佛爷住在楼内,个儿头却比楼还高。 大佛号称“中国最早、北方最大”是有道理的,我查阅了资料,四川的乐山大佛(高71米)为唐开元年间(713年)开建,大同云冈石窟的如来佛(高13.7米)开凿于北魏兴安三年(453年),洛阳龙门的卢舍那大佛(高17.14米)建于唐咸亨三年(672年)。而大伾山石佛始建于后赵,为公元330年前后,褒扬之词名正言顺。大佛的坐姿为常见的跏趺坐式,但其面部表情却是独一无二的。佛像四方面颊,愁云满面,双眉紧锁,怒视前方,与前面提到的其他大佛截然不同。云冈石窟的释迦薄唇高鼻,慈眉善目,宽厚善良,略带笑意。龙门的卢舍那丰腴饱满,修眉长目,简直是一个绝代佳人。传说是因武则天为建大佛“助脂粉钱两万贯”,工匠为讨好武氏,按她的面庞而作。为什么大伾山石佛却与众不同呢?据考证这与开凿的时代与当时的环境有关。龙门与云冈都是自北魏到唐的杰作。那是个国力渐强,社会相对稳定的时期,拓跋宏和武则天都是有作为的君主,政绩斐然。生活在盛世的工匠们一定心情舒畅,能安心于艺术的创作,因此这一时期的佛像大都平jingan详,宽厚大度,充满乐观喜悦的神情。而大伾山石佛生于五胡十六国的乱世,政权更迭不休,黄河水患频繁,可谓兵荒马乱民不聊生。后赵的石勒建大佛的目的是“驱除灾魔”,“以镇黄河”,大佛有“镇河将军”之俗称,所以面露凶相。1600多年前大佛开建时,大伾山下还是滚滚黄河,那些工匠临渊凿石,江风刺骨,加之食不果腹,衣不蔽体,连揭竿而起的心思都有了,哪里还能雕凿出慈眉善目的菩萨像呢?看来古代的工程也折射着不同的社会政治经济状态,反映着百姓的心情。 从天宁寺到龙洞的崖壁上刻满了名人题字,自唐到清多达400多块(处),在留下墨迹的文人雅士中最著名的书法家是王铎。王铎是明崇祯年间的礼部尚书,他的字求新立异,收放自如。尤其是草书,纵横取势,纷纭错落,疾闪飞动,着意追求无序中之平衡。他曾两次到大伾山游历,先后题写了“鹭涛虎岫”与“再至青坛”,这种书体已不常见,介于篆隶之间,游人万不可错过。历史上不少名人曾在此登高赋诗,如王维、范成大、王阳明等。江山胜迹,一沾诗文书法的芳泽,便显得愈发丰满起来。可以说摩崖石刻是大伾山的文化精髓,是书法艺术的宝库,是固化的精神。但这里现在普通游人还较少光顾。 提示:1.游览大伾山要从大伾山山门进入,不要走青坛路山门,这一定要向摩的司机说明。 从汤阴始发的长途汽车没有到浚县的,只能乘去道口的车在浚县城外下车,然后打三轮摩的前往大伾山。摩的载着我们在老城的石板路上颠簸,因年代久远,石板路坑凹不平,光亮溜滑。街道两侧的房屋大都是灰色的平房或二层楼,或是住宅,或是店铺,看上去都经历了几十年的风雨了,蓦然间有一种走进老电影《三进山城》的感觉,恍惚回到了几十年前。在十字路口有一个四通的城门楼,挑担的、推车的都从城门内穿行,这种式样的门楼我只在河北古城涿鹿和辽宁的兴城(宁远卫城)里见过,万幸没有因妨碍交通被拆掉。城中有一条小河淙淙流过,铺架在河上的石桥我们一眼就认出是个文物,果然在桥头竖立着一块文物保护碑。美哉,浚县老街,难怪1994年就被国务院批准为历史文化名城,如此沧桑、古朴、真实的老街在繁华拥挤的中原怕找不到第二个了。可能因为浚县不在交通要道上,远离开发商的视线,才无意中得以保存,目前仍然是“藏在深闺人未识”呀!建议游历大伾山一定要在老城走走,似乎走进了时间隧道,倒退几十年的感觉真是好极了! 大伾山位于县城东南1公里处,可以说就是在县城内,是国家4a级景区。此山高不过100多米,但在一马平川之上这个突兀而起的石峰倒也显得挺拔俊逸。主要景点有恩荣坊、天齐庙、兴国寺、天宁寺、八卦楼、吕祖祠等9处佛寺道观和摩崖石刻群,可以说是步步见景。进山门后首先看到的是恩荣坊,它是一座以石雕精美而闻名的石牌坊。四柱五楼,重坊相叠,造型奇特,结构复杂,属省级文保。上面雕刻着“二龙戏珠”、“八仙庆寿”、“竹林七贤”等图案,最精美的一幅雕刻共计16个人物,有骑士、仪仗、随从,空中有仙人护佑。图中有一城门,门内有一人向外张望,极具生活气息。恩荣坊是万历皇帝批准“赐进士第”的孟楠修建的,故名恩荣坊。 向前走就是“百猴路”,有路边石栏柱上形态各异的石猴为伴行走起来也觉清爽。它们的造型都出自浚县“泥猴张”——张希和的手下。经过“桥上桥”之后眼前凸现高大石壁,上书“大伾山”三字,这是游人拍照的好地方。拾级而上就看到了半山之上的天齐庙。踏上几十级台阶进入天齐庙后,目光一下被正殿的两根雕花石柱所吸引,柱上精雕着滚龙飞云,令人想起了山西晋祠和山东孔庙的檐柱,有异曲同工之妙。庭院里古松老柏、虬枝铁干,印证着这座始建于宋的古庙所经历的风风雨雨。 沿路前行150米是兴国寺。该寺值得一看的是朝阳洞内的石刻。 大伾山的主要景点天宁寺位于兴国寺的北侧。天宁寺始建于北魏太和年间(477-499年),号称中国最早、北方最大的石佛(实测22.7米高)就坐落在寺内。正因为有了这座大佛,才有了大伾山这一文化名山。山门前生长着一株古树,称“唐槐”。进山门是一庭院,院内两侧竖立不少石碑,最著名的是右侧的“黎阳大伾山准敕不停废记”碑。石碑立于后周显德三年(959年),碑文记载了后周为了发展生产而大规模废除寺院,今浚县所在的滑州地区363所寺院只能保留3处,大伾山是其中之一,可见其地位重要。因为这块石碑记载了后周抑制佛教的史实,被列为国家一级文物。 浏览过碑文,穿过藏经阁,眼前兀现“八丈佛爷七丈楼”,仰面而视不禁赞叹“好大的一尊佛呀”! 佛楼为什么比佛像还低是因为大佛的底部低于人们行走的平台两米多(约1丈),要俯视才能看到佛的双脚,所以佛爷住在楼内,个儿头却比楼还高。 大佛号称“中国最早、北方最大”是有道理的,我查阅了资料,四川的乐山大佛(高71米)为唐开元年间(713年)开建,大同云冈石窟的如来佛(高13.7米)开凿于北魏兴安三年(453年),洛阳龙门的卢舍那大佛(高17.14米)建于唐咸亨三年(672年)。而大伾山石佛始建于后赵,为公元330年前后,褒扬之词名正言顺。大佛的坐姿为常见的跏趺坐式,但其面部表情却是独一无二的。佛像四方面颊,愁云满面,双眉紧锁,怒视前方,与前面提到的其他大佛截然不同。云冈石窟的释迦薄唇高鼻,慈眉善目,宽厚善良,略带笑意。龙门的卢舍那丰腴饱满,修眉长目,简直是一个绝代佳人。传说是因武则天为建大佛“助脂粉钱两万贯”,工匠为讨好武氏,按她的面庞而作。为什么大伾山石佛却与众不同呢?据考证这与开凿的时代与当时的环境有关。龙门与云冈都是自北魏到唐的杰作。那是个国力渐强,社会相对稳定的时期,拓跋宏和武则天都是有作为的君主,政绩斐然。生活在盛世的工匠们一定心情舒畅,能安心于艺术的创作,因此这一时期的佛像大都平jingan详,宽厚大度,充满乐观喜悦的神情。而大伾山石佛生于五胡十六国的乱世,政权更迭不休,黄河水患频繁,可谓兵荒马乱民不聊生。后赵的石勒建大佛的目的是“驱除灾魔”,“以镇黄河”,大佛有“镇河将军”之俗称,所以面露凶相。1600多年前大佛开建时,大伾山下还是滚滚黄河,那些工匠临渊凿石,江风刺骨,加之食不果腹,衣不蔽体,连揭竿而起的心思都有了,哪里还能雕凿出慈眉善目的菩萨像呢?看来古代的工程也折射着不同的社会政治经济状态,反映着百姓的心情。 从天宁寺到龙洞的崖壁上刻满了名人题字,自唐到清多达400多块(处),在留下墨迹的文人雅士中最著名的书法家是王铎。王铎是明崇祯年间的礼部尚书,他的字求新立异,收放自如。尤其是草书,纵横取势,纷纭错落,疾闪飞动,着意追求无序中之平衡。他曾两次到大伾山游历,先后题写了“鹭涛虎岫”与“再至青坛”,这种书体已不常见,介于篆隶之间,游人万不可错过。历史上不少名人曾在此登高赋诗,如王维、范成大、王阳明等。江山胜迹,一沾诗文书法的芳泽,便显得愈发丰满起来。可以说摩崖石刻是大伾山的文化精髓,是书法艺术的宝库,是固化的精神。但这里现在普通游人还较少光顾。 提示:1.游览大伾山要从大伾山山门进入,不要走青坛路山门,这一定要向摩的司机说明。2.大伾山门票30元(联票)。
关键字: 店铺 房屋 石板路 老电影 长途汽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