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坊巷深处藏古老漆线雕
南后街上有一处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苑。
门前有一牌说明原为“叶氏民居”。
博览苑主要是民间工艺展览。
有一做泥塑的老先生姓陈名世善,其一个不大的“万圣节之梦”就塑了555个面具,栩栩如生,很是精彩。
陈老先生不惧拍照,见我们来自远方,很热情地站到了自己给自己塑的像前,邀请大家拍照。
不远有一漆线雕,金碧辉煌。
漆线雕的主人姓蓝名全成。
只见他右手执雕刀,左手提线棍,聚精会神地专注不二地把漆线轻轻地雕琢在盘上。
资料记载,漆线雕是二千年漆艺文化历史宝库中的艺术瑰宝之一,是闽南地区的传统工艺,享誉近三百年的历史. 明末清初, 闽南工匠们开始把漆线雕工艺用在寺庙、神佛雕像的装饰上,因技法尚不成熟,且用材粗简,以糯米和木胎为主,作品普遍存在保质期短、易虫蛀、易变形的缺陷。后来,工匠们发现用红砖瓦粉和漆液糅合成漆泥,再把漆泥附着在木胎上进行雕制,可使其保质几年、甚至十几年.此后,漆线雕作为独特的工艺品开始流向市场,但早期的漆线雕作品少而昂贵,清朝康煕年间只在闽南一带大寺大庙中收藏着部分精品。
上个世纪80年代后,由于现代科技的高速发展,传统工艺受到人门的普遍忽视,加上漆线雕工艺原始,流程复杂,历代匠师的技法皆无任何文字记载,且受民间秘传影响,濒临失传之险.后经漆线雕艺人的努力,结合现代科技成果,漆线雕由纯漆线工艺变为集中国三大工艺的特色,具有景德镇陶瓷的古雅、福州脱胎漆器的神韵、北京景泰蓝的华彩。
漆线雕主要取材于天然植物等,配合闽南地区独特的气候条件,纯以手工制作而成.其技法均为秘传,流程有条、盘、缠、堆、雕、镂、刻等数十道工序,一件产品需耗时几月甚至数载的专业制作时间,做工精细雅致,形象逼真生动、风格古朴典雅,画面栩栩如生,件件近乎绝版专制.是以形成各种精巧而浮突的纹样.其表面贴以纯度为99%的金箔,确保光泽如初、永不褪色.其独特的技艺为民间艺术与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
漆线雕乃古代佛像雕塑艺术之遗脉,它发展了塑像彩绘装饰艺术,使装饰线条凸起。千百年来这种技法不断完善,从早期的“线起”,“沥粉”的工艺发展到“漆线”。这些线条变得十分丰富而复杂,使刚柔粗细诘诎盘绕,各种美丽图案层层现出,再加以黄金贴面,五彩铺地,使整个雕像华丽庄严,精妙绝伦。
第三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
除了泥塑和漆线雕,还有很多极具民间特色的工艺。
出博物苑,又走在了南后街上。
南后街西起杨桥路口,南至吉庇路达澳门桥,全长千米左右,是福州城内“三坊七巷”的中轴。它的东侧有七巷,西侧有三坊,是从福州三坊七巷兴起至民国期间主要的商业街,由北到南路面商贾云集。这里柴米油盐、日常生活所需三十六店(各行各业)一应俱全。
“正阳门外琉璃厂,衣锦坊前南后街。客里偷闲书市去,见多未见足开怀。”清末举人王国瑞这道诗中将南后街比为北京正阳门外琉璃厂,体现南后街以前的文化风貌。明、清时期的南后街依旧是“粉墙黛瓦石板路”、两旁铺面林立的热闹街市。至民国时,将路面拓宽,改成柏油马路。
历史上的南后街曾聚集了花灯、裱褙、书坊等许多福州传统工艺行业。
如今的南后街可真的成了一条商业街,台北印象,国姓爷土笋冻,泽云阁,女人故事,百家姓,相思豆,麦当劳,嗨,吃的,穿的,大的,小的,啥都有。
三坊七巷 (1)
三坊七巷 (2)
三坊七巷 (6)
三坊七巷 (9)
三坊七巷 (10)
三坊七巷 (11)
三坊七巷 (12)
三坊七巷 (13)
三坊七巷 (15)
三坊七巷 (17)
三坊七巷 (18)
三坊七巷 (21)
三坊七巷 (22)
三坊七巷 (25)
三坊七巷 (28)
三坊七巷 (30)
三坊七巷 (32)
三坊七巷 (38)
三坊七巷 (39)
关键字: 泥塑 福州 福建省 老先生 面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