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四大名楼之一:仙境蓬莱阁
蓬莱阁远眺
北宋嘉佑六年,登州郡守朱处约将唐代渔民所建的龙王庙移至丹崖山西侧,在原址始建蓬莱阁,成为“州人游览之所”,并著《蓬莱阁记》一文。元丰八年,一代文豪苏东坡任登州太守兼管军政,虽在任只有五日,却挥毫走笔,瀚墨流芳,使蓬莱阁得登龙门,成为天下绝胜。阁内文人墨宝、楹联石刻,不胜枚举。蓬莱阁现已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神幻奇丽的“蓬莱仙境”素以“海市蜃楼”、“仙阁凌空”、“高斛珠玑”、“晚潮新月”、“漏天银雨”等“蓬莱十景”饮誉海内,为历代文人雅士所青睐。
蓬莱仙境的由来
相传,很早以前,渤海中有三座神山,其上物色皆白,黄金白银为宫阙,珠干之树皆丛生,华实皆有滋味,吃了能长生不老。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求大秦江山永固、个人长生不老,便慕名来到这里寻找神山,求长生不死药。他站在海边,眺望大海,只见海天尽头有一片红光浮动,便问随驾的方士那是什么,方士回答:“那就是仙岛。”秦始皇大喜,又问仙岛叫什么名。方士一时无法应答,忽见海中有水草漂浮,灵机一动,便以草名“蓬莱”做了回答。“蓬莱”者,“蓬草蒿莱”也。据说,蓬莱这个神山名就是这样来的。
实际上,早在秦始皇之前,“蓬莱”作为海上神山的名字就已经传开了。成书于战国时代的《山海经.海内北经》中就有“蓬莱山在海中”之句;《列子.汤问》亦有“渤海之东有五山焉;一日岱兴,二曰员峤,三曰方壶,四曰瀛洲,五曰蓬莱”的记载。可见,秦始皇并不享有神山“蓬莱”的发明权。
“蓬莱”作为地名(而不是神山名),最早有文字可考的见于唐代杜佑的《通典》:“汉武帝于此望海中蓬莱山,因筑城以为名。”汉武帝确曾于元光二年(前133)东巡至蓬莱,说他望神山不遇,筑一座小城命名为“蓬莱”,聊以自慰,这说法似乎可信:一、至今未见汉代以前的典籍中有“蓬莱”作为地名出现的;二、据清代《蓬莱县志》载,蓬莱旧城鼓楼(址在今画河桥西50米处)的前身,为古城东门,名“望仙”,为汉武帝登临望海处。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蓬莱”作为神山名,是战国时代的方士们首先叫响的;而作为实实在在的地名,则应当始于汉代。我们姑且相信是汉武帝把神山的名字送给了这方土地,为后人留下无边福泽的吧。
海市蜃楼与海滋的区别
据世界海洋史料统计,每年的春夏之交,是“海市蜃楼”奇景的频发期。海市常常出现在世界各大洋及沿海地区。我国的蓬菜和日本的横滨都属于海市蜃景多发地区。1988年春夏之交,由于气象海况异常,蓬菜阁对面的庙岛群岛一带海域,曾多次出现了海上奇观。一些报纸电台、电视台先后报导了“海市蜃楼”奇观。后经科学家详细的对比分析,鉴别出这一年中出现的种种奇观,都不是真正的“海市蜃楼”,而是另一种海上景物奇观——海滋。
“海市蜃楼”和“海滋”的区别在于一远一近,一虚一实。在沙漠上空或东海海面上空出现万里以外的伦敦城的景色,就是“海市蜃楼”。而在海岛上面重现本岛之景,则是“海滋”。
海市蜃楼与海滋两种景观,其形成原理在本质上是有所区别的。当异地景物被阳光折射到空气稀薄的高空后,恰好造成适宜的角度,又经不同密度的空气层的传递折射回低空,平静的海面即成“海市”的地面接收站。所以,海市蜃景均是一幅来自异地的虚像。而海滋的景物取自当地海面上的实体,当水温与气温存在较大差异且海面上空气层产生强逆温时,低空海面生成密度较大的“水晶体空气层”,再由阳光折射就形成了“海滋”。
海市、海滋、平流雾,是大海之上的三大自然景观,它们都能给人以虚无缥缈、扑朔迷离的美的享受。
旅游出行信息
1.交通
市内可乘坐8路公交车,到达蓬莱阁西苑,从蓬莱汽车站打车前往,起步价即可到达。
2.气候
海滨旅游城市蓬莱是消夏避暑、旅游观光胜地,每年七、八、九月为旅游旺季。 蓬莱属北温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年平均气温11.8℃,1月平均气温-2.3℃,7月平均气温24.6℃。气候怡人,湿润凉爽,但昼夜温差较大,应注意预防感冒。 旅游区每天最佳旅游时间为上午8:00-10:00,下午3:00-5:00。另外,清晨可到海边散步、看日出,傍晚可以到海滨浴场游泳。
3.门票及注意事项
门票:蓬莱“八仙过海”40元/人;蓬莱海洋极地世界120元/人(通票,含海豚表演);长岛林海烽山景区50元/人。
关键字: 八仙过海 历史 山东省 蓬莱阁 黄鹤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