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雨拙政园
入住的旅店就在观前街的斜对面,长发商厦旁边,离拙政园也很近,也就两个站的距离。中午收拾好行李,小憩一会,带上装备就出发去拙政园了。 之所以在众多的苏州园林中选择拙政园,作为自己此次江南之行欣赏园林的代表,是因为拙政园作为苏州园林的典范,集中体现了江南园林的建筑特色。而自己在出发之前,对拙政园做的准备功夫也是做得最充分。我从网上搜索到了相当丰富的介绍资料,并且将这些资料拷贝到pda中,以便游园的时候可以参考。资料很详实,园内每一处景致的建筑特色都有说明,甚至还包括了历史上的一些典故。自己对园林建筑又不是很感兴趣,能够在非常有限的时间里面读懂拙政园,已经是一项不可能的任务了。如果还要强求自己去参观留园、网狮园、沧浪亭……除了一个“美”字,真的不知道还有什么样的感觉。欣赏园林不在于多,一个足矣。 中午的天气还好好的,没想到刚进拙政园的正门,大雨就倾盆而至。 江南总是与多愁善感的雨扯上关系,那剪不断的雨丝缠绕在江南的城市与水乡中,也缠绕在徘徊在江南身边的我的心头。烟雨江南,总是有一股独特的韵味,但也平添了一丝难言的惆怅。也罢,雨中游园,也是别有一番滋味吧。 于是,撑着雨伞,一个人穿梭在江南园林(拙政园)的亭台楼榭和花鸟鱼池当中,感受着烟雨中影影绰绰的别致江南。 没想到即使下起了大雨,仍然有很多游人进园参观。我只好放慢脚步,尽量与其他游人拉开距离,在每一处景点都停留很长时间,看看pda上面的资料,再看看周围的景致,等到没有什么游人了,才拿出相机随心照几张相。 下过雨之后,拙政园笼罩在一团淡淡的白色水雾当中,有一点朦胧,周围的景致看得不是那么清楚。可是,就是在这样的一种朦胧状态中,拙政园才显出一种别致的意象。烟雨江南,大抵就是这样的一种景象吧。而人一旦融入这种朦胧的景致当中,心头就会涌起一阵不可言状的惆怅。很快,这种惆怅的感觉蔓延开来,包围自己,散发出去,真的不知道是景致使然,还是心情使然。 我不懂建筑,对于江南的园林建筑也没有研究,不晓得怎么分辨园林里面的亭台楼榭。在拙政园里面,最让自己感兴趣的,是欣赏园林怎样将这些亭台楼榭跟周围的景致构成一幅让人觉得美的图画。所谓“巧夺天工”,并不单单是指亭台楼榭这些建筑本身的精美,而是还包括了怎样将这些亭台楼榭与周围的花鸟鱼池,甚至是远处的风景,构成一个精致的园林。古人在设计建造这个拙政园的时候,还真是花费了不少心思的。 根据资料的介绍,倚虹亭就是一个借助周围景色构图的代表。在亭子里面向远处望去,雨雾之中隐约可见一座秀美、玲珑的宝塔,这是运用借景的手法,将园外千余米之遥的北寺塔借入园中。此法是“借景”中“远借”的佳例。 又如宜两亭,从中花园观景,从层层递进的景色展开后,宜两亭突出于廊脊之上,使整个中花园的景色变得绵延不尽,形成非常深远的景观空间,这是造园技巧上“邻借”的典型范例。据说当年拙政园的中园和西园分属两家所有,西园主人不建高楼,而改为堆山筑亭。西家可以在亭中观赏到他十分羡慕的中园景色,而中园主人在中花园亦可眺望亭阁高耸的一番情趣,借亭入景,丰富景观。一亭宜两家,添景更添情,意喻邻里间的和睦相处,白居易写诗赞美:“明月好同三径夜,绿杨宜作两家春”。 这样的景致还有很多,只是自己一时之间很难理解,也只能感慨古人对于园林建筑的精妙诠释。拙政园的每一处景致,怎么看都是一幅让人感动的美丽图画。 雨逐渐小了。烟雨之中,漫步在这样的一个拙政园,确是别有一番滋味。单单是细细品味园内每一处景致的名称,就已经可以体会到中国深厚的文化底蕴了。涵青亭、听雨轩、柳荫路曲、梧竹幽居……几乎每一处的景致,都有与之相联系的优美诗词。 一个江南园林,包含了如此之多的文化内涵,让我感觉到了自己对于中国古代文化的认识之肤浅。以至于在出了拙政园之后,内心深处仍然有一丝自责。 雨终于停了,我也出了园。自己在拙政园徜徉了三个多小时,就像是跨进了历史的长河,刚刚湿了双脚,而现在又踏上了现实的堤岸。
关键字: 园林 拙政园 江南 特色 苏州园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