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伟的小布达拉宫----普陀宗乘之庙
站在承德避暑山庄的山巅向北望,气势雄伟的小布达拉宫全貌尽展眼前,在苍莽群山中璀璨夺目......
普陀宗乘之庙位于承德避暑山庄北部,建成于清乾隆1771年。“普陀宗乘”是藏语“布达拉”的汉译,坐北朝南,依山就势,逐层升高,气势磅礴,宏伟壮观,占地面积22万平方米,是藏传佛教的建筑风格,主体建筑位于山巅,60余座(现存40余座)平顶碉房式白台和梵塔白台随山势呈纵深式自由布局,无明显轴线。
是乾隆为了庆祝他本人60寿辰和他母亲皇太后80寿辰而建的,是承德“外八庙”中规模最大的一座庙宇。全庙布局、气势仿西藏拉萨的布达拉宫,俗称“布达拉宫”。庙乾隆皇帝在这里接见了万里东归的土尔扈首领渥巴锡一行,并举行了隆重的讲经、说法、祝寿等活动。
第一道山门,非常朴实,无法想象山门内别有洞天,会有那么多精彩等着你而让你的眼睛应接不暇......
入山门,可见放有三座方形石碑的碑阁,中间碑镌刻有《普陀宗乘之庙记》 ,左碑刻有《土尔扈特全部归顺记》 ,石碑刻有《优恤土尔扈特部众记》 ,三座石碑碑文均为乾隆亲笔御书,碑亭平面是正方形,重檐歇山黄琉璃顶,白石基座。
穿过碑阁,可见高大的藏式白台叫五塔门,高十余米,有拱门三个,白塔上建红、黄、黑、白、绿五座喇嘛塔。五种颜色代表藏传佛教的五大派别:黑色代表笨波派(黑教),白色代表噶举派(白教),黄色代表格鲁派(黄教),绿色代表萨迦派(花教),红色代表宁玛派(红教)。黄色塔居中,是因为黄教是西藏地区的执政教派,又被清政府确定为国教。
三个门也有三种说法,我只记得我走的是左边,而左为空门,呵呵~~~
门前有一对石象。象力大能负重,一头大象相当于500匹马的力量,能够承担起普渡众生的重任,因此成为大乘佛教的象征。另据佛经记载,佛祖释迦牟尼在讲经时多次提到,在他的前世中曾有一世为象,并且是大象王,所以大象又成为佛的象征。
继续往里走是一琉璃牌坊。
最后为雄伟高大的主体建筑大红台。大红台的正面,下面是高达十八米的大白台,其上耸立着高达二十五米的大红台。大红台是普陀宗乘之庙的主体建筑,大红台建筑面积达1万多平方米,以巨大的白台为基座,正面白台宽150米,高17米,矗立其上的大红台高25米,上宽58米,下宽59米,背依青山,气势恢宏。
红台上面嵌6个琉璃佛龛,供无量寿佛寓乾隆60岁寿辰。
红台上端围墙嵌80个黄琉璃龛,供80尊无量寿佛,寓皇太后80岁寿辰
红台内四周为三层群楼,红台内有三组建筑,一是三层四面的群楼,二是红台中心主体建筑万法归一殿,三是置于群楼顶部的四座殿亭,正南两座是塔亭,西北端为慈航普渡殿,东北为风雨亭与洛伽胜境殿、权衡三界亭。
中央是重檐攒尖鎏金铜瓦项的“万法归一”殿,是普陀宗乘之庙的主殿,位于大红台中心,重檐攒尖顶,上覆镏金鱼鳞铜瓦,屋脊饰以波状镏金瓦。宝顶呈法铃状。殿顶用头等金叶14000余两。万法归一殿主要用于举行重大的宗教仪式或清帝接见重要的少数民族部落首领、王公大臣。
一眼望去,万法归一殿顶高出楼群,满眼金碧辉煌、金光闪烁,煞是晃眼。重檐顶上一片瓦压着一片瓦,每片瓦都瓦瓦相扣,仔细看那一片片的非金色的镏金瓦尤其是二层有非常明显的刮痕,那便是战争年代日本侵略者想拆下来,很难拆除,于是便用刺刀将上面的金子刮下来,由于二层屋檐比较平缓,人容易上去,于是所有铜瓦无一幸免,金子全被刮走,而上层的屋檐由于坡度较大,有些人为了刮金子罪有应得失足摔落下来,也就绝了此念,所以上层的镏金铜瓦则保留得相对完整些,我们今天才有幸看到这熠熠闪光的“金顶”。
迎着光望去,制作精致的“金顶”震撼、耀眼、美......,远处依稀可见承德另一著名景点“棒槌山”。
类似这样的平顶碉房式白台大大小小很多,错落分布在寺庙内,曾经是僧人们学习、生活的地方。
关键字: 布达拉宫 承德 普陀宗乘 藏传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