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普陀宗乘之庙
来历史文化名城承德旅游的中外游客,除了参观避暑山庄之外,往往要到外八庙去看一看。普陀宗乘之庙是外八庙中规模最大的一座。它始建于公元1767年至1771年,占地面积达22万平方米。该庙由40多座殿宇、僧房组成,依山就势,布局灵活,雄伟壮观。从远处眺望,普陀宗乘之庙酷似西藏拉萨的布达拉宫,因此,它又有“小布达拉宫”之称。
日前,笔者陪同一台湾客商参观了普陀宗乘之庙。我们进了山门以后,过碑亭便来到了五塔门。这是典型的藏式建筑,高10余米的3个拱门,门上建有5座喇嘛塔,形式各异,分别代表喇嘛教的5个教派。门前有一对石像,高2米余,是喇嘛教中大乘派的标志。
过五塔门北上,是琉璃牌楼,鲜艳华丽,光彩夺目。牌楼上有龙和莲花浮雕,生动逼真,精细美观。
从琉璃牌楼拾级而上,到寺院最北头便是该庙的主体建筑大红台了。大红台前,散布着30余座白台,错落有致,自然而严谨。白台形式各异,有的台上建有殿宇,有的建有僧房,有的建有舍利塔,充分体现了藏式建筑艺术的独特风格。
大红台全高43米,有凌空之势,气势雄伟,庄重巍峨。大红台的顶部中央,建有“万法归一”殿。大殿为平面方形,重檐攒尖顶,上覆鎏金鱼鳞铜瓦,殿内供佛像,藻井精致辉煌。大红台东北角有“权衡三界”亭,西北角是“慈航普渡”亭,此二亭也都上覆鎏金铜瓦。在阳光照射下,金光闪烁,与“万法归一”殿交相辉映。
据导游小姐介绍,清朝政府修建普陀宗乘之庙有着深刻的政治原因和历史背景。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0年)是乾隆皇帝六十寿辰,第二年又是皇太后八十大寿。考虑到寿庆时蒙古、青海、西藏及西北各少数民族的王公首领都要来承德祝寿祈福,而来者又大都信奉喇嘛教,为了体现祖国统一、民族团结,清朝政府关心和体恤各少数民族,便仿照西藏拉萨的布达拉宫,修起了这座规模宏大的普陀宗乘之庙。此庙落成时,从伏尔加河流域率众返回祖国的土尔扈特部首领渥巴锡,来到承德朝见乾隆皇帝。在该庙主殿万法归一殿内,乾隆帝接待了渥巴锡一行,并举行盛大的法会以示庆贺。为了纪念土尔扈特部落回归祖国,乾隆帝亲笔书写了《土尔扈特全部归顺记》、《优恤土尔扈特部众记》,刻巨石立碑于庙门。如今这两方石碑已成为当年我国各民族团结抗击外来侵略的历史见证。
该庙当年殿内陈设的金、银、铜、玉、石、木、泥、布帛等各类佛像5178尊,佛龛、佛塔、七珍、八宝、五供、铃、杵、净水瓶、珊瑚树等各类供法器、陈设品9939件。新中国成立前,普陀宗乘之庙遭到军阀、帝国主义侵略者的肆意破坏,文物被盗,金瓦丢失,殿宇坍塌,到处是断壁残垣,满目疮痍的败落景象。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普陀宗乘之庙的修复和保护。1987年国家拨出1080万元专款,用6年时间进行了全面修复,有近千件珍贵文物又回到了这里,其中两座高19米,内供2160尊无量寿佛的紫檀木大塔和长10米、宽3米的巨幅刺绣无量寿挂画复制如初,堪称世界罕见的艺术珍品。
关键字: 承德 普陀宗乘 避暑山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