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味悠长的永年吹歌
在邯郸永年的广大城乡,每逢年节,百姓以闹“社火”喜庆丰年,这“社火”中就包括民间吹歌。永年吹歌又名“响器班”、“游乐会”,是传统民间文艺形式,有文字记载已有600年的历史,主要采用唢呐、大管、咔碗等乐器吹出各种曲调,主要是梆子、豫剧、西调、平调、京戏等戏曲唱段,还可以模仿青衣、胡生、花脸等各种角色的唱腔,惟妙惟肖地表现其喜怒哀乐。吹歌音色圆润、实而不飘、回味悠长。
2006年,永年吹歌被文化部选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永年吹歌
永年一带是冀南吹歌的代表,吹歌队遍布各地,有的一家几代,有的一村多班,几乎村村都有吹歌能手。该县文化部门介绍说,目前,永年县专业吹歌艺人已发展到60多个团队1000多人,业余吹歌手更是不计其数。
据明广平(今永年)府志记载:1506年(明正德元年)粮食丰收,知府特用吹歌来庆贺。这是有关永年吹歌的最早文字记载。而当地相传,这唢呐吹歌已有千年历史。多少年来,永年吹歌心口相传,内容、形式不断丰富,吹歌队伍逐步发展壮大。
该县文化宣传部门工作人员介绍,如今,永年吹歌已形成了尚古姚家、龙曹周家、龙泉刘家、临洺关刘家、界河店毛家等多个艺术流派,乐曲也丰富多样,分大套曲、小套曲、杂牌曲等多种曲牌,常演曲目100多个,这些曲目或热烈火爆,或质朴粗犷,或温柔细腻,艺术风格各不相同。
永年开始出现吹歌时,多用于府县及官宦富贵人家庆典或祭祀,这些人家大都有自己的吹歌班,每逢重大庆典或生子、娶亲、过寿等大日子都要组织吹歌。以后随着时间推移,吹歌技艺在民间广为流传,一般群众也渐把吹歌用于生子、娶亲、过寿、丧葬等场合,吹歌艺术得以普及,直至清朝后期吹歌终于成为普及的民俗文化。
解放后,永年县的吹歌队伍已具一定规模,全县约有吹歌艺人200多人,且多演艺高手。20世纪50年代,永年被文化部命名为“全国吹歌之乡”。当时国家文艺人才缺乏,永年吹歌吸引了国家级、省级、市级等诸多文艺团体的眼球,姚万贵、李万坤、刘立仁等一批吹歌艺术家被抽调到各大文艺院团,担任首席唢呐演奏家。
关键字: 永年吹歌 社火 邯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