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我眼睛里的牡丹江
背起背包一个人行走在路上,挣脱了从家到单位的绳索,那情形就真的有些像驴了。其实人走在路上就跟人生之路一样,往往都不能沿着你事先设计好的方案走,很多时候都是身不由己的。原本是想在牡丹江换乘汽车直接去镜泊湖的,可是,途中我发现有几处地方值得一看,于是我就“信驴由缰”起来,于是,就有了牡丹江之行的零碎记忆。 老林子和东北胡子 眼看就是十一黄金周了,让我没想到的是,从哈尔滨开往牡丹江的列车上还如此空荡悠闲,竟有好多人躺在长椅上睡觉。 我对面的长座位上,是刚从海林上车的一老一少。靠窗子坐的是一个长着白胡须的老人,依偎他身旁的是一个十五六岁的少女。那老者只是眯着眼睛一个劲地看着女孩笑,脸上的皱纹就像妩媚的水波一样。那女孩子却时而扶在老人腿上,时而扶在老人肩上,“姥爷、姥爷”地叫个不停,活像一只喜鹊。 此时,我的心情也和小女孩一样兴奋,但却是一言不发地趴在车窗前像看万花筒一样看外面色彩斑谰的世界。车窗外,起伏不断的群山就如同画家手里的调色盘一样,被不经意地抹成一块红、一块绿、一块黄、一块橙、一块紫,还有那说不清道不明的混合色——这便是东北山里人常说的“五花山”,我这长年迷失在混凝土森林中的人很难见到的景色。 大概是被“喜鹊”吵烦了,我回头看了一眼那女孩,那女孩子有些不好意思起来,就从包里掏出一大把东西放在餐桌上,是山里红(东北山区的野果,类似山楂)和榛子(一种硬壳的坚果)。“叔叔,刚从山上采来的,吃吧。”女孩子对我说。 通过与这一老一少的交谈我知道,这老人是海林人,外孙女接他去牡丹江家里过十一。 550){this.height=550/this.width*this.height;this.width=550;}"> 渤海国古城墙 我对那老者说:“秋天的山区可真美,五颜六色就像是一幅画。” 老人向车窗外看了看说:“这老林子我们看惯了,就不知道它美在哪儿。解放前,这里可是常有胡子(土匪)的地方。”说完,老人望着车窗外沉思起来。 说到东北胡子我还真有些印象,那是小时候,弟弟妹妹一哭闹,妈妈就吓唬说“胡子来了”,弟弟妹妹就止住了哭闹声。其实小孩子也不知道“胡子”是什么怪物,反正很可怕吧。 老人许是看到了我的心里,接着说:“其实对穷人来说胡子并不可怕,不少胡子专门抢富人不抢穷人,有时还把抢来的粮食分给穷人呢。” 老人这句话让我想起了我们吉林省一位民俗学家专门研究东北胡子的著作。东北胡子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一种特殊群体。据统计,民国时期,特别是张作霖统治东北时期,东北胡子最多时达到上千股十几万人!前期多在辽宁一带,后期多在黑龙江东部牡丹江一带。《林海雪原》描写的“威虎山”就在这里。而且,张作霖就是东北胡子出身。 说到东北胡子产生的原因,最主要的还是北洋政府的无能和腐败。袁世凯死后,北洋政府的总统像走马灯一样,就连胡子出身的张作霖也跑去把总统的椅子坐了坐。他们这些军阀都忙着争权夺利了,哪有心思治理地方?地方上的官员没有强有力的政府支撑,同时也没有了严格的管束,就和当地财主勾结起来欺压百姓、强征暴敛,于是,活不下去的人就被“逼上梁山”成了胡子。而且正是有了胡子,东北一些边远山区的地主老财才收敛了许多,强权得以制衡,社会秩序得以维持,竟得益于胡子,乱世也许就是这样。 老人的话打断了我的思绪:“九一八事变后,绝大多数胡子都参加了抗联去打鬼子了。”说者无心,听者的我却有些感慨。想一想,东北抗日联军里,有多少人是胡子出身啊! 老人下面的话却让我吃惊:“可是,那些参加抗联的因为是胡子出身,文化大革命中却没少挨斗。我有一位邻居,因为当过胡子后又参加的是国民党的抗日队伍,文化大革命中竟被活活地打死了!” 我一时无语,把头转向车窗外,那满山的色彩,也许是献给那些有爱国心的‘胡子’吧。 八女投江的震撼 火车喘着粗气,然后是一声长长的呻吟,就慢慢爬进了一处楼房林立的地方,最后“哧”的一声吐出一口大气停了下来——牡丹江到了。 出了车站,面前已然是我陌生的城市,于是照样先买一张地图。在图上我发现,江边有八女投江群雕塑像。住下后,便趁着斜阳走去看八女投江。那一刻,我心中油然升起了缅怀这群女烈士的情愫。 顺着市中心太平路直接走到最南端的江滨公园,在牡丹江岸大堤上有一个广场。广场上,一座大型群雕映入我的眼帘。巨大的花岗岩雕塑足有八九米高二十多米长,女战士们或挽着手或伸着手臂,正誓死如归地向着滔滔江水走去。被冷风吹起的头发、坚毅的脸、单薄的衣服、瘦弱的身体、年轻的面庞,看后不被震撼的人那就只能是冷血动物了。 寻访“海东盛国”遗踪 翻开中国盛唐时的地理版图的东北部你会发现,它的东部边界直达鞑靼海峡和库页岛,地名是“渤海”,原来这就是唐朝的属国,号称“海东盛国”的渤海国。渤海国的国都上京龙泉府就在今黑龙江省宁安县南部叫做“渤海镇”的地方。 路过渤海国国都遗址,怎么会轻意放过,于是我放缓了脚步,从宁安上车不久就在渤海镇下了车。 牡丹江上游的冲积平原也很开阔,开阔得让我意想不到。渤海镇周围是一望无际的稻田,整齐的小村庄小农家已呈现出小康的气象。下了公路在乡间小路上行走,前方不远处出现一道残存的土墙,那就是渤海国都城的城墙了。进入城里,向四下里望去,周遭十几里见方,四四方方的土城墙里面包围着几个村庄,可以想见当时国都的规模确实很宏大。 渤海国是我国唐朝时期,北方古老的靺鞨族建立的地方民族政权,它始建于武则天圣历元年(公元698年),初称“震国”。 7年后(公元705年)归附于唐王朝,15年后(公元713年)被册封为“渤海国”。公元926年被契丹国所灭,传国15世,历时229年。 渤海国在长达20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全面效法唐朝封建文明,依靠渤海人的聪明智慧和勤劳勇敢,繁育了发达的民族经济和灿烂的渤海文化,促进了东北边陲的进一步开发,丰富了中华大统一的历史内涵,创造了“海东盛国”的辉煌。元朝和清朝的版图,东北边界大体与盛唐相当——是渤海国打下的基础。 渤渤海的疆域,至第10代宣王大仁秀时的全盛时期,它的北疆至黑龙江中下游两岸、鞑靼海峡沿岸及库页岛,东至日本海,西到吉林与内蒙古自治区交界的白城、大安附近,南至朝鲜之咸兴附近。设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一百三十余县。是当时东北地区幅员辽阔的强国。 渤海国的辉煌与中原文明的强有力影响密不可分,渤海政权迅速完成了封建化的进程,得益于它的各项制度仿效唐朝。社会经济从游牧文化迅速转变成农耕文化,农业已成为最主要的生产方式,各项手工业的生产也达到了较高的水平,涌现出一批新兴城市,其中上京城(都城)形制模仿长安,为当时东北最大都市。交通相当发达,同内地的“就市交易”及互市岁岁不绝,与日本的海上贸易也相当活跃。 渤海国的文化教育也有很大发展,国王不断派遣诸生和王子到长安太学习。使用汉字,在五京周围等发达区域,以中原教育为模式,自上而下地建立了较为系统的教育体制。儒学、宗教、文学、音乐、歌舞、绘画、雕塑以及科学技术等,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涌现出一批著名学者、文学家、艺术家、航海家。走进建在古城里的渤海上京遗址博物馆,我们可以看到精美的彩陶、石刻、瓦当等,完全可以与中原文化相媲美。 在盛唐文化的影响下,渤海国还出现了包括王子在内的一大批诗人,可惜由于后来东北战乱,这些诗文早已湮没在了历史长河中。在温庭筠的《送渤海王子归本国》的诗句中,我们还可以窥见一般:“疆里虽重海,车书本一家。盛勋归旧国,佳句在中华。定界分秋涨,开帆到曙霞。九门风月好,回首即天涯。” 踟躇在古城里,最古老的渤海建筑可能就是那座叫做兴隆寺的庙了。而且这庙也是多次翻建和重修的。不过庙里有一个石灯幢和一尊大石佛可是渤海时期的原物了。我站在足有6米高的石灯幢前,看那灰褐色的古朴浑厚的样子,知道它是一个经历了1300百多年的佛教物品,便觉出,它一定是一个有灵性的东西;进入大雄宝殿,面前一尊大石佛身披袈裟,手持宝扇,项挂念珠,双目炯炯有神,方知道,世界上古迹保存多数完好的原因,竟与佛教有关——人们的信仰远比改朝换代的不同意识形态顽强得多。 回顾海东盛国的兴亡,它让我悟出一个道理:那就是,一个王朝的强盛具有极大的向心力,它就像一个强大的磁铁,把原本落后而野蛮的民族吸引过来并加以同化;如果一个王朝落后,那它就会产生巨大的离心力而使国家四分五裂。 如此看来,渤海国的兴亡就是一面值得我们认真地照一照的镜子。 镜泊湖,天使的眼睛 离开渤海镇坐车继续前行,渐渐地山地多了起来,汽车便穿行在五颜六色的秋光之中,好象开进了一幅画里,不长时间就进入了镜泊湖景区。夕阳下的林莽被抹上一层神秘,我便在这神秘中陶醉。 湖滨中心区到了,山坡上不时出现造形别致的木屋,那尖尖的房脊大多带有俄罗斯风味。我知道建造这些房子的人的初衷,是想让中国南方来的人有一种异域感,或是让俄罗斯人来到这里有一种到家的感受吧。但我还是对中国风格情有独钟,没有选择木屋而是住进了湖边一家叫“枕湖楼”的中国式宾馆。 宾馆的二楼有一处朝向湖面的阳台,站在阳台上向湖中看去,渐暗的山和水有些朦胧。这时,那些躲在草丛中的秋虫们便浅吟低唱起来,给朦胧的山水又增加了无穷的神秘。能一个人独占一间小屋独享山水风光,想起来就有些沾沾自喜。下到一楼,吃了一盘酱闷鲫鱼,喝了一瓶啤酒,为的是晚上睡一宿好觉,养精蓄锐留待明天去饱览北国的湖光山色。 吃饱喝足回到二楼,我又走上阳台去看夜色。此时东方升起了又大又圆的月亮,倒映在水中如银盆一样,知道快到中秋节了,心中又有了一丝想家的感觉。静静的夜空繁星点点,挥洒的却是亘古不变的时空。 突然听到几下轻轻的敲门声,我问了一声“是谁”,隔门传过来的竟是一个甜美的女声:“先生,我是服务员”。我打开门,一个面容姣好的姑娘站在我面前,手里还抱着一床被子,顿时吓了我一跳。这让我想起了张家界那惊魂的一幕:记得那夜,在张家界的山上也是我一个人独住一室,一个小姐冒充服务员闯进我的房间赖着不走,我掏出手机要报警才算解了围。不会又是小姐吧? 看我满脸的警惕不让她进屋的样子,姑娘顿时笑了起来,甜甜地说:“东北的山区夜里很冷,给你加床被子。”望着她那双天真无邪的明亮眼睛,我顿觉惭愧无比。 这天夜里由于盖了两层被子,我睡得十分甜美。睡梦中,竟无由地看到了那双清澈、明亮的天使一样的眼睛。 第二天早早起来走上阳台,只见晨光中镜泊湖水面升起了一层白雾,淡淡的,柔柔的,隔断了远山,那远山就如同空中生出的一般。待到太阳升起来了,就把那四周树林烧得分外鲜红,于是我便吟出了一首小诗: 湖面清清泛冷波,凉风一过怯衣薄。抬头顿觉无寒意,霜叶烧红远近坡。 乘船游湖和游览吊水楼瀑布是两个最大的旅游项目。因为还有两天才是十一长假,所以游人不是太多。游船耕耘在波涛上,留下了长长的白浪。向前方望去,水面开阔起来,两岸秋山倒映在水中,天光水色融为一体,像一幅画但比画美比画真实。走过太湖、鄱阳湖、洞庭湖、千岛湖的我,此刻却感到,与镜泊湖比起来,那些湖缺少了清澈,缺少了粗犷,缺少了五花山的妆扮,缺少了浑厚的自然美。 镜泊湖是中国最大的典型熔岩堰塞湖,是火山创造的奇迹,是大自然的杰作,又因为它无比清澈,所以有人称它是“天使的眼睛”。正是因为上游没有污染源,才使这“眼睛”如如此清澈;而且还是这“眼睛”盯着人类,才使人类不敢往这里排污。 湖中游一圈就到了中午,上岸吃了饭下午就去看吊水楼瀑布。吊水楼瀑布落差高达20米,一个呈弧形四五十米宽的水帘横空出世,飞珠吐玉般喷出来,就如天使眼睛一样发出的光芒,这光芒流淌下去,世世代代哺育着牡丹江两岸生灵。 牡丹江、镜泊湖,在中国的地图上它是那么的渺小,我们能看到的只是一条很短的细细的蓝线及蓝线上的小蓝点,可就是这根短短的蓝线和小小的蓝点,串起了大自然的美景、串起了丰厚的历史文化。 同时,我们又看到,在中国地图上还有许许多多比牡丹江更长更粗的蓝线,比镜泊湖更大的蓝点,可真的身临其境却叫人叹息,那河那湖多半是干涸的,有时即使有点水也混浊不堪——什么时候能让所有的蓝线蓝点都变成“天使的眼睛”呢? 有一个问题让我始终搞不懂:为了捍卫江山,多少中华儿女抛头颅洒热血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可是,仅仅是为了保护江山的干净与美好,并不须要牺牲,为什么还要煞费苦心地动用国家大法呢? 作者: sdcj007
关键字: 一个人 人生 牡丹江 镜泊湖 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