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什老城原本是一个整体,但经过了一次洪水之后,就被分成了两部分。刚才的恰萨巷这一带是一部分,恰萨巷向东,喀什老城区的东北靠近大巴扎还有一片建在高坡上的民居,叫阔孜其亚贝希巷,这是另一部分。这部分由于是建在高坡上的,所以也叫高台民居。阔孜其亚贝希巷汉语意思“高崖土陶”,因最早的维吾尔土陶作坊开设于此而得名。高崖已有两千多年历史,距地面30多米高,占地86亩,三面临河。在高台内外上下30多条古巷内,居住着600多户,4000多维吾尔居民。喀什市被列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据说高台民居是名城诸多景观中既有文物价值,又有观赏价值的有着深厚的维吾尔民族文化内涵和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民俗景观。
从高台民居的大门进入,要收门票。那天的出租车司机告诉了我们高台的另一个入口。到这个入口一看,赫然立一大牌子“禁止游客从此处进入景区”。咳,这不是此地无银三百两嘛!顺着“禁行”牌子的指引,我们很快就进入了民居深处。走进未经规划、随意建造的小巷,就犹如走进了维吾尔族的风情画中。许多人家根据自己的要求,纷纷在原住地向四周延伸,还有的向高随意增加楼上楼、楼外楼。而这些没有统一标准的民居也就错落有致地排列出幽深却四通八达的小巷,正是这小巷内错落的民居与曲曲弯弯、忽上忽下、有宽有窄、有长有短的形形色色的小巷,连成了一个民居的奇观。随便问了几家人家,房屋都有上百年的历史了。
不过高台民居的民风已不如恰萨巷来得纯朴了,毕竟已然是要收门票的旅游景点了,居民已有了商业意识。邀请游客到家里作客估计是最常用的。将客人招徕进家门,然后端上酸奶、馓子、坚果、干果之类的待客之物请客人吃,当然这个“请”可是要付费的。不过反正我们也走累了,也想看看维族人家,于是也就挑了一家进去了。 高台的居民显然比恰萨巷的居民富裕,小院子干净整洁了许多。门廊也多出了些精雕细刻的木栏,客厅里的百宝墙上也放着各式各样的工艺品,墙角还堆了一堆花花绿绿的棉被,可能是以此显示着家庭的财富。桌上摆放着待客的吃食,录音机里播放着民族音乐。家里的小主人们招待了我们,是姊妹俩,都会说汉语。妹妹上小学2年级,姐姐已然上中学了。妹妹还拿出课本,为我们朗读了其中一篇课文,随后还和着录音机里的乐曲为我们跳了段新疆舞蹈。跳完,妹妹就向我们要钱,虽然被姐姐制止了,但情绪一下子就没了。我们每人花了5元钱吃了她们家里自制的酸奶后就出来了。
既然高台是以土陶制品而得名,那就要看看这里的土陶世家了。从门口的中英文对照的说明牌上得知,现在的主人是第六代土陶匠人,世代传承着古老的土陶工艺。院子里房间里,到处都堆放着做工粗糙但非常质朴的土陶制品,有碗、有壶、有油灯、有花瓶,各种日常用品几乎都能找到。第六代传人就坐在屋里,是位慈祥的老奶奶,估计得有80多岁了。屋内的墙上挂着各种照片,估计是获奖作品和与名人的合影。由于语言不通,我们无法了解更多的内容,最后每人买了个纪念品,老奶奶非常熟练地在底部为我们签上了名,可见来这里的游客多了,老奶奶也明白游客的心了。
走过这些老巷,艾提尕尔清真寺旁的吾斯塘博依巷像个热情开朗的维族小伙子,快人快语地向人们展示着维族的传统工艺;恰萨巷就像一位历经沧桑,沉默寡言的老者,如果有时间能坐下来与他交谈,他一定会告诉你很多远去的故事;而高台民居虽然名声远扬,但我们一致认为这里已经被商业侵蚀。就像是一位村姑,原本有着纯朴的容颜,但为了迎合游客,开始描眉点唇,搔手弄姿起来。殊不知她在渐渐丢掉她最宝贵的那部分魅力。
验证码: 匿名发表
出疆旅游电话:0991-2671000 0991-2310325 18999981856 | 新疆散客旅游电话:0991-2310325 18099695348 1899983279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