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钱币发展
西藏银币
在没有出现金属币之前,西藏曾用贝壳、盐巴、酥油、哈达、核桃等物作为支付手段,这显然是就地取材形成的货币制度。在金属货币出现之后,由于交通不便,地广从稀,在一些地区仍然保留着上述交换形式。
到了16世纪中叶,西藏才正式使用具有现代意义上的金属货币——章噶。
元明两朝对西藏地方政府的财政资助很大,而支付形式多为黄金和银锭,加上西藏和内地的大宗贸易换得的银锭,这些都是大额货币,小额贸易无法流通,人总不能拿一锭银子去买一坨茶叶。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市场日益发育膨胀,以物易物和大额货币(金银锭)都无法适应市场日益发展的需要,一种面额小、携带方便又规范、实用面值的流通货币就成为十分必要,但当时西藏还不具备铸币技术,而铸币历史早于西藏的邻国尼泊尔,当时已流通一种加德满都第五代国王所铸的银币,西藏称为章噶。
尼泊尔为西藏铸造的银币,其图案是尼泊尔的传统图案,文字是尼文,年号是尼泊尔当政者的年号,没有任何藏文标志,所以说这是标准的进口外国钱币。这种进口钱币,自公元十六世纪中叶在西藏流通,一直沿用到二十世纪五十代末,共约四百年。
尼泊尔铸币商为西藏铸造的银币,因没有工本费,便靠掺铜来赚钱,最多掺铜率竟达到了50%以上,钱币的颜色从银白色变成了暗青色,银币变成了合金币,这给西藏带来了极大的经济损失,引起西藏民众的不满,这为后来发生的两次尼藏战争埋下了火种。
关键字: 盐巴 西藏 钱币发展 银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