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彝族
大学四年,玩的最要好的室友是位彝族兄弟。每每听他谈起家乡的趣闻轶事,我总想身临其境领略一番。2006年暑假,正准备打包回重庆,兄弟邀我去他乡村过彝族年。不加思索,顿时就从嘴里崩出两个英文单词:“no,promble!”兄弟告诉我,他们那里比较穷,文化上同汉族存在一点差异。除此以外,人人都很好客。我们去的时候,正好遇上彝族过年,每家每户都要杀猪以示庆祝。
第二天清晨,我们几个人大包小包往身上一扛便踏上了路途。几经周折,终于到达目的地。
品味一:衣 兄弟告诉我,四川大凉山是彝族真正的“大本营”。他们这里只是一小部分,可就这一小部分也够我慢慢品味了。其实,他们的村民穿着十分朴素,和汉族一样,没什么差异。但火把节(彝族一种传统节日,相当于汉族的春节)时,他们就要穿上民族特有服饰,布料很一般,类似于长裙,中间绣有民族特有图案,妇女头顶一大帽子。与“雍容华贵”根本沾不上边,但穿在他们身上却特别有味道。与城里花枝招展的穿着形成鲜明对比。舞动的长裙,美妙的图案,顷刻间显出彝人的热情,奔放,但不张扬。令我们很自然的溶入其中,加入他们的“打跳”(类似与一种舞蹈)队伍。
若您也有机会品味一番,记得穿彝族服装合影留念!
品味二:食
非常简单。几个土豆,一把青菜,几片瘦肉就是一顿饭。可别小瞧这土豆青菜,都是乡民们自给自足的成果。生长在3000米土地上,绝无任何污染,这才叫“纯绿色”。提起土豆,我一连吃了好几个,松软可口,淀粉含量适度,咀嚼后留有一种豆奶的清甜。
火把节当天,家家户户杀猪,您先别嘴馋。不是杀完猪往锅里一煮就完事,杀煮也有一定程序,听说是习俗,煮头的摆放位置等等都很讲究。开吃了,大块大块猪肉拿起来就往嘴里塞,那种酣畅淋漓的场面,想想张飞怎样吃肉就明白了。噎着了吧,别急,来杯当地特产——酥油茶,轻松一下喉咙。
品味三:住
想想三国演义中的“茅庐”就有印象了。由于山高路陡,要建砖砌平房比登天还难。但彝族间的友谊,互帮互助建造成了一座座参差不齐,却又紧密相连的茅屋。我想,这样的茅屋虽显破旧与俗气,但邻里间的相互往来与关怀,更增添了一份同族之情。相较于那些住毫宅洋房,一个月才和邻居说上几句话的人来说,更显珍贵!
品味四:行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用这句话来形容他们的道更加贴切。行走于乡间小路,一块石头,一朵小花都能引起我的注意。至高处,回头一望,有种“一览众山小”的感觉。矮矮的白云,绿油油的草地,延绵弯曲的青山,构成了一幅和谐的画卷。深呼吸,感觉整个画面吸入肚里不愿吐出。当心,别呼吸太猛,不然蚂蟥钻进您裤子和衣袖吸血。不用怕,兄弟在身边,拿出随时准备好的盐撒一把就能驱走蚂蟥。
品味五:交流沟通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交往日趋密切。当地的青年一点都不保守,向我们用汉语介绍家乡的风土人情。当然,彝族间说彝语,我基本上听不懂。而我说得最多的是“依果”(彝语,谢谢的意思)。老人们由于很少离开村子,不会说汉语。但当遇见我们外来朋友时,挂在嘴角的笑容足以说明他们的热情与好客,同样,我们也以这种方式表达汉族同胞的尊敬与感谢。“沟通”——无处不在!
品味六,七……等待着您!
关键字: 彝族 酥油茶 风土人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