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黔东南-榕江三宝侗寨(上)
车江侗寨是全国侗族人口居住最密集的地区。车江侗寨由三四个大小不一的侗寨连成,分上、中、下宝寨,合称“三宝侗寨”。车江侗寨中保留着完好的侗族生活场景,家家务农,户户纺纱,寨头村中有最古老的侗族祖先'萨堂'庙。“尊贵”的客人进寨,好客的侗寨人会为你行“拦路酒”礼。着白色侗家服饰的少女,手捧酒盏,轻启朱唇,唱起了敬酒歌,香醇的米酒就着甜糯的歌声滑入了你的五脏六腑,侗乡如歌,令人沉醉。
进寨后来到都柳江沿岸可看到一大群古榕树。这些榕树大概植于清代乾隆年间,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现有古榕数十株,彼此之间根系相连,枝叶相接,像一个绿色天盖。据说以前有更多的榕树,49年后大多被砍伐了。现在所有的古榕都已经被保护起来。在古榕群间有一条鹅卵石铺成的街道,当地人叫花街。这条街大概500米长,鹅卵石镶嵌成了十二生肖的图案。走到路的尽头还能看到一座雕塑,由一男一女组成,男的叫珠郎,女的叫娘美。20世纪50年代中国曾拍过一部电影叫《秦娘美》,这是一个中国式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事,而这里就是娘美的故乡。
作为侗族最集中的地区,车江最大特点是鼓楼众多。其中比较引人注目的是“车寨鼓楼”,始建于清光绪三年(1877年),至今有120多年历史。近年新建的更是侗寨鼓楼之最。除了鼓楼外,在“三宝”侗寨见得较多的就是圣母祠,侗家人称为“萨玛祠”(萨玛是大祖母的意思),它是侗族人民祭祀女神“萨玛”的祠庙,几乎每个村寨都有,整个三宝侗乡共有9座。祠庙内都有用砖瓦盖成的小屋,屋中央用石头垒成石堆,中间插一把半开的纸伞,周围有12或14个小木椿或小石堆。纸伞和木椿上披挂剪纸。这些木椿、石堆表示“萨玛”之位。祠庙外都种植有一株常青树,象征圣母“健康长寿”。萨玛寺平时锁着,想看的话得找寨民开门。
到车江不能不尝侗家腌鱼。侗家腌鱼是取都柳江中活鱼,剖开洗净放入瓦坛中,先制浆水,加盐煮沸,下原料续煮,装泡菜坛,拌上酒精和芝麻、黄豆粉、西红柿、花椒等等香料,密封深埋。腌鱼可存放20~30年,非有大庆大典不开坛。腌鱼色黝黑如焦碳,肉质嫩白,鱼刺酥化。侗家盛宴,碗碗见酸,而十道大菜组成的“侗寨酸鱼全席”,世所罕见。
“车寨鼓楼”始建于乾隆二年,楼高17米,底层为正方形,四根金柱,二三层八根外檐柱,三重四角攒尖五级葫芦宝顶,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三宝鼓楼”建于2001年,楼高38.6米,共21层,建筑面积1050平方米,集侗族发展历史与侗族文化于一体,以其楼层最多入编上海大世界吉尼斯纪录大全。
车寨鼓楼
寨旁的的稻田,点缀着小木屋,煞是好看
风俗文化
寨门口,早有青年男女摆下木桌,置酒菜相候。刚想着如何夺路“溜号”,热情的侗家少女却迎上来,唱起了敬酒歌,并且笑艳艳地把酒盏捧。
喝完酒后,笑吟吟的少女奉上“通行证”一个染红的鸡蛋,中间以丝线相连。寨门就此为我敞开了!
侗族有句名谚“饭养身、歌养心”,三宝侗寨是歌舞之乡,是侗族民间故事的王国,民族风情古朴浓郁,有高难度假声演唱技巧的三宝侗族古典琵琶歌,独具民族特色的“行歌坐月、歌堂对歌”、“拦路歌”、“哆耶”、“抢新娘”和“百家长街宴”等民间活动,特别是三宝侗族姑娘脚踏纺车纺双线,更为我国民间人工纺织一绝。三宝侗寨融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浓郁的民族风情于一体,是人们追求“返朴归真,回归自然”的旅游胜地。
行歌坐月是侗族青年的谈情说爱的方式 ,每当农闲季节晚饭后,小伙子们拿起琵琶、牛腿琴等乐器相邀来到姑娘家的吊脚楼下,用歌声与姑娘进行交流,表达爱意,姑娘们也借此来挑选自己的意中人。 侗族男女崇尚婚姻自由,男女双方以歌定情,以歌求亲,以歌娶亲。一位帅哥被选中了。
‘新娘’巧目盼兮
这里家家务农,户户纺纱。特别是三宝侗族姑娘脚踏纺车纺双线,更为我国民间人工纺纱一绝。
—by 潇洒雨中行
关键字: 三宝侗寨 游记 贵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