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牯藏节
黔地苗家最神秘的大节日恐怕要数“吃牯藏节”了。
吃牯藏节是远古苗民祖先崇拜留传下来的一种古老的祭祖仪礼,也叫“吃牯藏”、“鼓社祭”、“翻鼓节”等名称。关于“吃牯藏”的由来,在苗族的创世歌——“苗族古歌”中有多个描述的唱本,民间传说也很多。苗族的古老信仰认为,用大牯牛的皮制成的大鼓,是祖先魂灵居住的地方,是一个血缘氏族的纽带和象征。所以,“吃牯藏”的节日核心便集中在以牛和鼓相联系的一系列宗教礼祭;斗牛、宰牛祭祖、用牛皮制鼓、祭鼓……节期则须经过占卜求卦来选定。
吃牯藏节的节日圣物是祭祀用的牛皮大鼓,鼓身用整木镂空而成,两端蒙上牯牛皮。这种族人的神鼓有一对双鼓和一只单鼓,双鼓是祖传下来的,必须永久保存,平时放在久婚无子的人家中,据说供奉双鼓可使子孙繁衍不绝,所以求子者争相保存。单鼓是在祭祀时现做的,鼓祭结束后便送山间岩洞,任其腐朽。
“吃牯藏”日的隆重祭礼相当复杂。人们首先恭恭敬敬地去存鼓处接双鼓,又到山上去拜祭已腐烂的单鼓。接着动人心魄的斗牛仪式开始了。
被选上参加角斗的大牯牛都叫做牛王,上阵前都披红挂彩好不威风。斗牛场上锣鼓喧天,芦笙高奏,两头牛王拚力角斗,场面热烈狂欢。苗族对斗牛用的大牯牛非常宠爱,视为英雄,绝不杀生;如果牯牛战死沙场,不可吃其肉,还要待以厚葬,并树碑立传记载它的战功。
关键字: 吃牯藏 苗族 鼓社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