瑶山风情村
瑶山是一个早已闻名的地方。从荔波县城沿樟江河顺流而下30多公里,便进入了风光绝妙的小七孔景区。此地宽阔的樟江河上,有一座钢绳桥横空飞跨,桥两端的两面巨型铜鼓将粗大的绳牢牢系住,这便是铜鼓桥。
过了铜鼓桥,溯樟江河谷坡地上行几公里,就是远近闻名的瑶山瑶寨。这是一个新兴的瑶寨,1956年经政府动员,瑶胞才告别深山,下山聚居于此地。虽是新寨,却完好地保持着瑶族传统的建筑风格,特别是村旁房外的圆仓,此仓呈圆柱形锥顶,顶上覆以茅草,尖顶捆扎装饰成宝胡芦形,下是储粮的圆形仓库,四周用竹,篾编成一个大的圆柱体,直径约2米,高约2.5米,形如大囤箩。圆仓开有一小门。凡收获的粮食,晒干后全都放进圆仓里去。圆仓的底部用四根木柱等距支起,底部用木板镶拼严实。圆仓离地面2米,仓下空旷通风,可使圆仓内粮食不致郁热受潮霉变。在圆仓底部木板与托起圆仓的木柱的交接地方,每柱各用一个外表十分光滑,高约35公分、直径约30公分的彩釉陶罐倒扣在柱顶部,有的用4块光滑、平薄、边长在2尺左右的四方石板代替,主要是用于防止狡猾的老鼠沿着木柱攀爬进圆仓。这种建于村旁户外的圆仓,具有防火、防鼠、防潮等多种功用。圆仓之下,还是瑶族少女们互相传授、切磋、学习刺绣技艺的好地方。
《后汉书middot;南蛮传》记载瑶族先民“好五色衣服。清人李文琰《庆远府志》卷十《杂志middot;诸蛮)载:“瑶人居于瑶山,男女皆蓄发,男青短衣,白褂草履;女花衣花裙,短及膝。瑶山瑶族以色彩鲜艳、设计夸张、适用美观的猎装而得名“白裤瑶。瑶山猎装,裤腰紧收,裤裆十分宽松,充分保证了两腿的灵活运动;裤管紧缠于膝部,又有效地保护了膝关节。为了防止荆丛刺划伤,小腿还缠上绑腿。
瑶山瑶寨民风古朴,极具民俗旅游价值。
关键字: 小七孔 民俗旅游 瑶山 铜鼓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