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人流口水的岐山哨子面
“噌饭”是句地道的北京贫嘴,当它被移植到民风古朴的岐山时,就成为许多外来人必不可少的一项“功课”,当地人欣欣向往的一种“负担”。
让人流口水的岐山哨子面
从已然漆黑一片的周公庙里出来,随着一小撮人--一小撮看上去心不在焉但实际上早已暗自计划好了要去蹭饭的人--神不知鬼不觉地摸到北郭村一户农家院子里,打算噌他个出其不意、噌他个措手不及。可是这家主人似乎身经百战、早有防备,刚招呼着坐下了,热茶就很快上来了;茶还没一丝丝凉呢,一碟一碟的小菜已经摆满桌子了;三杯两盏白酒下肚,岐山一带绝对唱主角的臊子面就出锅了。一切都和原先设想的不同,自己反倒感到有些不知所措。
正宗的岐山面都应当是这个样子:小巧玲珑的碗,碗里一大半是汤,汤里有一小半是面。碗里的面大嘴巴的人一口就可以吃掉;汤呢,原原本本地端走,又回到锅里去了--传统习惯上是这样,现在都觉得不卫生,已经不这样了,别害怕,想吃只管去吃。这样子的吃法才叫“食文化”。一碗又一碗的,端上来撤下去,吃了十好几碗也不觉得饱,为什么不扎扎实实的来上一大碗,好一碗吃个够呢?窗户边上钉着颗钉子,钉子上挂着本留言簿,里面有来自四面八方以及国外食客的留言,都夸这家臊子面做的好。最简单的只有一个字:好,歪歪扭扭的不是文盲就是刚学汉语的洋人留的;最罗嗦的一个做了一首赞美诗,而且是一首严格压韵的古诗,并且非常的长。再就是相互攀比,看看谁吃的多,有人说吃了70碗,更有人声称吃了98碗,令人将信将疑。
关键字: 岐山 美食餐饮 臊子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