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中须弥山
银川参观宁夏博物馆,发现固原地区最近几年有不少考古发现,甚至有追溯到两汉的遗迹。而在须弥山正好在固原地区的心脏。
须弥山最直观的大概是大佛堂,对着公路,非常高大,也是游人合影留念的所在。拾级而上,有一位俗世打扮的老者在看护一个轻飘飘的功德箱,却也不主动招徕游客爇香拜佛。也便知道到此的游客不多,对游客开放的时日尚短。
从大佛堂转过来,是一道陡峭的山梁,上边有几处亭台。问从身边经过的导游,说是道家的,没有什么好看。但还是喘着气爬了上去。后来发现,这座山上有一个编号27的佛窟,说是北魏所开。佛窟里石壁尚在,石壁上的佛像也依稀可见。
而在山腰的一座亭子里,道士打扮的中年人从腰里抽出一条不很干净的布或则毛巾,抽了抽长凳,用半是命令的口吻嚷着“坐,坐”。斜眼瞪了瞪,没有理会,继续向上爬。在山顶转过更里边的山,沿石阶下去,便到了圆光寺。
费了一番脚力,却也有所收获,因为发现须弥该是几座不高的山峰参差相连。在建了道观的山上,以及后来在相国寺后看到的,零散地分布着在几个山上的100多个洞窟,有些还有漫漶莫辨或则依稀可见的佛像,有些只有盗凿或者毁凿后留下清晰、规则刻痕的红色石壁,好像山肌的鲜血沉痛地渗了出来。
《陋室铭》说,山不在高,有仙则灵。但对于不高的须弥山而言,本应是:山不在高,有佛则灵。却不甚灵。至少在我看来如此。
虽然所处僻远,又没有雄虹气势,文革期间,红卫兵也不曾放过须弥山石窟里的佛像。圆光寺里的老尼特意提醒说,里边的佛像在文革期间给毁了。果然,寺底层47号窟的一个石龛里,大约是基座的地方架了显然是新近供奉的佛首和一尊小小的观音像。石窟四壁的其余佛像,也都被刈鼻剜珠。据那里的文字介绍,这个窟首开于北周时期。幸好二层的两个石窟,大概多少有些高不可攀,当年幸免于难,每个石龛里都有一尊佛像,两旁各有一尊石像侍立在侧。同为北周时代首开,距今已经1400多年。这多少给人感到些许安慰。
寺里的老尼见有人进来,便敲一下钵,然后转身继续给两位银川姑娘解签。其中一个姑娘问啥时候能找到称心的女婿?老尼说,十月份。然后补充说:我们说的都是老历。
寺外是依然如雾的蒙蒙细雨。
相国寺里有更大的石像,主壁上像普通佛寺大雄宝殿那样有三尊佛像,猜想合了三身佛,却不见文字介绍。一些小的佛像,则因为风吹日晒雨打,已然风化得难辨原状了。而所谓相国寺,看上去也不过是近些年在山壁上人工搭建了顶棚,将裸露在造化苛责之下的佛像苫住。在那里,碰到从银川驾车来游的一对夫妻,跟自称六四分子的男教师有几句简短的对话。
大概因为天气,大概因为季节,游人甚稀,到了离入口稍远的相国寺,左近没有一个人。独自踏着石阶,往桃花洞方向去,看看有些路程,便转身返回,沿着已经干涸的沟底走出来。在圆光寺附近,才看到几个人,在后建的拱桥上指指点点。
细雨似乎更密了些,雾气似乎更重了些,不高的山巅也躲躲闪闪的。
回到公路上,回望须弥山,只看到山体上有一些不很清晰的疤痕,和一座山体上突兀的亭台楼阁。行走其间所见的古来石阶,则浑然莫辨。
似乎,只是几个普普通通、在细雨中显得湿漉漉的山包。
关键字: 固原地区 相国寺 须弥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