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陵
泰陵,又称三号陵,是西夏开国皇帝李元昊的墓。面积约15万平方米,它原为七层八角密塔,以夯土筑成高台,高22米,从上至下分为七层,逐级内收,收分处用木橼挑檐,并挂瓦当彩绘。虽遭破坏,但仍是整个陵区中规模最大的一座西夏帝王陵墓。李元昊,又名赵元昊,小字嵬理,后改称嵬名氏,更名曩霄,自称兀卒(意天子)。史书记载,元昊圆面高准,身长五尺余。平时爱穿白色长袖衣,头戴黑冠,身佩弓矢。性雄毅,略通晓蕃、汉两种文字,其案上常置法律著作,以供随时翻阅用,对于当时流行的《野战歌》、《太乙金鉴决》一类的兵书,更是手不释卷,潜心研读,可以说,佛学、兵法、法律均熟谙。宋明道元年(1032年),父死袭位,去唐、宋朝廷所赐李、赵姓,号嵬名氏,称帝,立年号,更衣冠,立官制,制礼仪,建蕃学,置十二监军司,又命伏臣野利仁荣创制文字西夏文,完备了一整套典章制度,东征西征开拓了广阔的疆域。然而在李元昊执政后期,骄奢日盛,加上皇室内部的斗争,最终由于纳儿媳为皇后,被其子宁令哥刺死。在位17年。缢武烈皇帝,庙号景宗,墓号泰陵。
墓的两边分别有一个土台,这就是陵墓阙台的遗址。阙台过去建有门阙,位于陵园的最南端,于中轴线两侧左右对称排列,东西相距120米。阙台遗址正方形,边长8米,高7米,上部内收,顶部有一小台基,其上散有残砖瓦,推测为原有建筑。阙台是帝陵区别于陪葬墓的特征之一,象征宫殿巍峨森严的宫门,也是整个陵园建筑序幕。
墓前方的土台就是碑亭的遗址,位于中轴线两侧,左右对称,阙台南北34米,东西碑亭相距80米。(1987年考古工作者已正式发掘东碑亭,台基呈圆角方形,四壁呈三级台阶式,台基地边长21.5米,顶边长15.5米,高2.35米。四壁台阶以绳纹砖包砌,石灰勾缝,局部砖尚存。花纹图案有莲花、忍冬,富有佛教色彩。绳纹砖中部多在凹槽内有一个汉字,如李、牛、言、五等。有三个人像石座出土,应为四座,另一座可能被蒙古军队毁掉了,还有出土的西夏文残碑360块等。)碑亭就是陈放颂扬帝王文德武功的石碑所在,碑文用西夏文和汉文两种文字镌刻。西夏的碑亭不同于唐宋皇陵,它在阙台之后,月城之前,而且多数为三座碑亭,西边一座,东边两座,建筑形式各具特色,无论在数目上,建筑面积和建筑形式上都采取不对称的做法,同西夏陵园总体格局对称的布局不符,打破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对称格局。
关键字: 中轴线 佛教文化 须弥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