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积烟雨中的佛国世界
麦积山,地处天水市东南方50公里的北道区麦积山乡南侧,是西秦岭山脉小陇山中的一座孤峰,为典型的丹霞地貌。因形如农家麦垛而得名,山崖拔地而起,高80米,山势险峻,周围绿树成林,环境清幽。西汉末年,麦积山已成为天水名将隗嚣的避暑宫。这里松桧阴森,横云飞渡,烟雾团绕,碧水长流,“其青云之半,峭壁之间,镌石成佛,石龛千室”。
麦积山历史悠久,早在1600年前就享有盛名。五代人撰写的《玉堂闲话》中说:“麦积山者,北跨清渭,南渐两当,五百里冈峦,麦积处其半,崛起一石块,高百丈寻,望之团团,如民间积麦之状,故有此名”。杜甫有诗赞曰:“野寺残僧少,山圆细路高。麝香眠石竹,鹦鹉啄金桃。乱石通人过,悬崖置屋牢,上方重阁晚,百里见秋毫。”
麦积烟雨
昨天下午到天水,我们没有选择进入市区,而是直接到了麦积山脚下的村子,住在农家院内。山里的气候真是好,空气中透着森林的味道,晚上竟然还能感受到丝丝凉意,一扫沿途闷热的心烦气躁。过了一会儿,突然下起雨来,当我正愁明天的天气时,主人告诉我:你不用担心,这雨下不大的,而且下过雨,你们明早应该能看见有名的“麦积烟雨”。麦积烟雨——听着就是特美的一词儿。终于可以踏实睡觉去了,我可不希望刚开始上路就遇到糟糕的天气。
早上起来,顾不得吃早饭,我们先去麦积山景区,在村口的小桥上,就看见一团雾气向着麦积山草垛般的山头飘去,我意识到这就该是传说中天水八景之首的“麦积烟雨”了。青松似海,云雾阵阵, 真的仿佛仙境一般。
麦积烟雨
看完麦积烟雨,回到农家院,吃过早饭,再次走进麦积山。
麦积山,又名麦积崖,其石质皆为紫褐色之水成岩,山势陡然起独峰。麦积山石窟便开凿在悬崖峭壁之上,洞窟“密如蜂房”,栈道“凌空飞架”,层层相叠。由于麦积山山体为第三纪沙砾岩,石质结构松散,不易精雕细镂,故以精美的泥塑著称于世,绝大部分泥塑彩妆。被雕塑家刘开渠誉为“东方雕塑陈列馆”。
麦积山石窟是随着丝绸之路的畅通,从十六国后秦(公元三八四年至四一七年)时期开始营造的。据史书记载,著名禅僧玄高、昙弘在此讲学,“聚集僧人三百”。北魏、西魏、北周三朝,大兴崖阁,造像万千。隋、唐、五代、宋、元、明、清都曾不断开凿或重修。
麦积山石窟脚下有一座瑞应寺
麦积山石窟中最大的三尊造像
站在栈道上,向下俯视。
麦积奇观
麦积山石窟也曾是“有龛皆是佛、无壁不飞天”,但由于多雨潮湿,壁画大多剥落,但仍保留北朝时期的西方净土变、涅磐变、地狱变及睒子本生、萨陲那太子舍身饲虎等本生故事、壁画中描绘的城池、殿宇、车骑和衣冠服饰多具有汉文化特色,反映这一时期的现实生活。
麦积山塑像,主要题材有佛、菩萨、弟子、天王、力士等,尽管各代塑像同处一堂,但并不因袭模仿,而是保持着各自的时代特色,系统地反映了我国泥塑艺术的发展、演变过程。这些塑像受当地社会环境的影响,表现了当地的人与情,使佛教造像好像在生活中似曾相识,使人感觉佛国世界的可亲可爱,从而虔诚信奉。
透过铁丝网,一尊微笑的菩萨像侧面
所有的佛龛都用铁丝网封着,铁丝网隔开的是两个世界,那边的他们俊秀飘逸,谈笑自若,这边的游人如织,熙来攘往。
沧桑的牌匾
金刚怒目
七佛阁崖顶的一角飞天彩绘
菩萨低眉
在这里,北魏造像秀骨清俊,睿智的微笑,暗含着对恐怖现实的蔑视,对人生荣辱的淡忘和超脱世俗之后的潇洒与轻松;西魏、北周造像的温婉和淳厚,沉醉于对现实生活的追求和对佛国世界的向往;隋唐造像丰满细腻;宋代造像衣纹写实,面貌庄重。
艺术家们扬弃了以往那种斤斤计较的细部讲究,而把感染力提到了统率一切的高度,神情动人,富有生活气息。从麦积山各时代造像可窥见当时艺匠们突破佛教的清规戒律,以现实生活中的人物为主要素材,加以艺术的夸张、想象、概括、提炼而创作出来的具有浓郁生活气息的宗教人物:佛、菩萨、弟子、供养人等形象。
宁静而致远
学佛第一个观念,永远不去看众生的过错。你看众生的过错,你永远污染你自己,你根本不可能修行。
无色无相,无嗔无狂。
网内的佛教世界
风亦不动,树亦不动,乃汝心动也。
内心没有分别心,就是真正的苦行。
走在凌空穿云般的栈道上,那镶钳在绝壁上的精美绝伦的或泥塑或彩绘的千尊造像牵引着我,我丝毫不感害怕,一步一步的贴近那个超然宁静的世界。
走出栈道,在山脚下,仰望麦积山,我依然感受到那三尊佛像,微笑着注视着我。
关键字: 佛国 农家院 石窟 麦积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