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镇青城
青城隍庙。原址初为秦州刺史狄青的议事厅,故又称“狄青府,始建于宋仁宗宝元年间(1038年一1039年)。明神宗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改为守备府,是一条城守备军指挥部的所在地。清世宗雍正二年(1724年)改建为城隍庙,占地面积1000平方米,现在大殿保存基本完好。近年又集资修复了门楼及戏楼,这里成为当地人们进行文化交流、休闲娱乐的场所。不久,还将修建青城碑林,将散落各处的历代石碑陈列于此,构建地方历史文化。 高家祠堂。青城高姓为山东移民,祠堂是高姓祭祀先祖的场所。始建于清高宗乾隆五十年(1785年),占地2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400平方米。殿堂、廊坊20多间。过厅悬有咸丰皇帝赐予进士高鸿儒的匾额
建筑风格为典型的明清时期建筑,造型独特别致,气势宏伟庄严,院中一株百年古柏巍然屹立,使整个祠堂更显古朴典雅。2003年,被列为甘肃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人未散曲未终 青城小调后继有人 踏着青石板路,背着手行走在“江南小镇才有的精巧细致的巷子中,哼唱着悠扬而哀婉的青城小调,在“农民艺术家滕海文的脑海中,常常有这样的想象。而今天随着他的病体沉重,梦也将戛然而止,但令他欣慰的是百年古曲“青城小调,总算有了传承下来的希望。4月5日,记者从榆中县青城镇文化站站长王天恩的介绍中得知,为了挽救“青城小调,他们打算在今年9月份举办青城文化艺术节,让能唱小调的人都亮亮相。 小调流传了百年 青城是一个有历史的地方,蕴积的深厚文化才养育了有灵性的人。
清光绪年间,青城本地曲艺爱好者张小霞,编创了青城小调,又称《西厢调》。小调共创作唱腔24个曲调,剧本27折,当时用该调排演了八折《西厢记》,因此,又定名为“西厢调。该调音乐唱腔优美动听、曲折委婉,情真韵雅,剧情简单,出场人物少,容易排练,一时间便迅速在青城地区流传开来,老幼皆爱听。 民国十八年,由于受饥荒、瘟疫等因素而逐渐衰落。民国三十七年,青城本地的又一位曲艺爱好者刘自重,挑头重新发起搜集整理了青城小调,并将民间口头流传的“西厢调通过请教老艺人口授,整理成册而记录下来,并组织演唱,曲调也一直口头流传至今。 二十年不见小调 “文革期间,青城小调不可避免地被列为“四旧,再次停演,一停就是十多年,十多年间会唱青城小调的人已大半不在了。十几岁学唱青城小调的滕海文,此时也不能再唱了,他忿忿地压抑着内心的情绪,好不容易盼到了80年代中期,谁知随着电视的普及,人们的注意力已经发生了转移,青城小调已是茶余饭后的娱乐,甚至只是滕海文等一拨人自娱自乐。而此时大部分的青城小调,也随之而流失,滕海文和陶明宗两位传唱者,便开始了搜集整理曲调的工作,数十年如一日,并孜孜不倦地向爱好者传授技艺,在他们的影响下,青城小曲的传唱队伍日益壮大,表演技艺不断提高。
关键字: 四合院 城隍庙 甘肃省 青城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