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天一色,风月无边--岳阳楼记游
对岳阳楼的仰慕始于范仲淹的《岳阳楼记》,雄浑宏大的气势震撼着我的心灵。后来,杜甫的“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孟襄阳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黄庭坚的 “满川风雨独凭栏,绾结湘娥十二鬟”,“未到江南先一笑,岳阳楼上对君山”,李白的“淡扫明湖开玉镜,丹青画出是君山”,雍陶的“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禹锡 的“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等脍炙人口的诗句,让我对岳阳楼的仰慕达到极致。然而,第一次看到岳阳楼,心中却打了一个大大的折扣。远远看见岳阳楼,四周是一片陈旧,甚至在个别地方出现破败的痕迹。导游见状,赶紧把我们的注意力拉到一千多年前。岳阳楼与江西南昌的滕王阁、湖北武汉的黄鹤楼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三国时,东吴大将鲁肃奉命镇守巴丘,哈哈练水军,在洞庭湖接长江的险要地段建筑了巴丘古城。东汉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鲁肃在巴陵山上修筑了阅军楼,用以训练和指挥水师。阅军楼临岸而立,登临可观望洞庭全景,湖中一帆一波皆可尽收眼底,气势非同凡响,这座阅军楼就是岳阳楼的前身。进岳阳楼公园,沿古城墙拾级而上,即见一座横额为“南极潇湘”的牌坊,牌柱上左题“南极潇湘千里月”,右题“北通巫峡万重山。”是改造范仲淹的文句而成,巧则巧矣,但无新意。仙梅亭也是很有些来历的。明崇祯年间,推官陶宗孔维修岳阳楼时,在岳阳楼下湖滨沙碛中掘出一块石板,上面有枯梅一枝,无叶,但有花二十四萼,都自成文理,认为是仙迹,便修建一座小亭以纪念。导游一点也不在乎我们的感受,继续卖弄他肚中那些牵强附会的传说,硬生生地向我们灌输对面的“三醉亭”关于吕洞宾三醉岳阳楼的传说,还故作怀古幽思状。我之所以鄙薄此类传说,不是因为传说不美丽,而是因为靠几段神秘兮兮的传说支撑的风景名胜终归缺乏历史的硬度,经不起考证。其实,仙梅亭与三醉亭的着意点缀是为了衬托“岳阳天下楼”的威仪,这种品字形的建筑群,在美学上称为和谐,最符合国人传统审美心态。步入岳阳楼,才找到了一些感觉。清朝书法大师张照书写的《岳阳楼记》雕屏,其字既有欧阳修笔法的劲峭严正、虞世南字形的婉雅秀逸,还有褚遂良字体的疏瘦劲练,堪称书法一绝。许多不同口音的游客称奇一番后,禁不住诵读起来:“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第三层的雕屏系毛泽东手书杜甫的《登岳阳楼》诗:“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龙飞凤舞、挥洒有神、意态秀拔,不愧为岳阳楼现代书法艺术中的瑰宝。我想,如果没有文人出自内心赞誉的江山,再怎么秀丽,也缺乏艺术底蕴,更别谈什么旅游价值了。而这诗圣遗篇,领袖笔墨,天下古楼,三者融为一体,可谓相得益彰了。矗立楼上,凭栏远眺巴陵胜状的洞庭湖。放眼望去,洞庭湖水波微动,气意朦胧,水天一线,不知天地之分也,景象及其雄阔。真可谓是“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岳阳楼的琸约丰姿,洞庭湖的雄浑博大,君山的娟秀清丽,令我倾心动容,赞叹不已。在如此气势之下,难怪文人墨客出口即成千古佳句。而我等愚人,却口干舌躁,未能吐一言,唯有默念前辈诗词,得其意境,添吾游兴。下了楼,去其他几处转转,不过是些商店而已,蜡像馆里面是古代与岳阳楼有些渊源的文人,不过拍照却要取景费的。小乔之墓坐落于一个角落当中,谧静肃穆。由于是这么有名的地方,也无太多能力描写出它的景色。感觉岳阳楼并没有保护和开发好,太多的商业气息令其历史感一扫而空,特别是楼上的彩旗,颇为显眼而又不合于景
关键字: 东南 云梦泽 岳阳楼记 画 范仲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