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家峒
在千家峒瑶族乡的西南面,玉井村的岗坡上,有一处古窑址。站在岗坡上,举目望去,可以看见一个个隆起的大堆,上面长满了蒿草。走近堆子,可见碎陶片满地。这儿长期以来不引人注目。改革开放后,当地农民偷偷挖掘,然后到广州、长沙等地出卖古董。有人曾经挖出一个印有蓝色鱼莲图案的碟子,盛上水,鱼似鲜活游动,拿到广东市场去卖了一万元。县文化局得悉后,立即将此处封为禁地,请了专人看守。现在此处的古窑已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经过专家考察,这个古陶窑址占地约2平方公里,从陶片质地花纹鉴定,时间在宋至元,具有浓厚鲜明的时代特征和瑶族特色。根据窑址就地取土形成大塘的情形估算,这些陶窑群的生产历史至少在700年以上。现存的碎片表明,每一个成品这间有三个小鼎相隔,有很大的生产量。这一古窑址的发现,说明当时千家峒的瑶族社会经济已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它不仅是湘南第一窑,也是少数民族第一窑。何光岳研究员说“这是一个重大发现。千家峒古文献上记载,千家峒是良瑶,良瑶是要向官府纳税的。千家峒时期的经济是繁荣的,以农业经济为主,可以种一年吃三年。瑶族农闲时烧窑,抓经济收入。烧窑是瑶族的传统工艺,这个玉井古窑的生产水平就相当高。周世荣教授推断的生产年代是宋至元,它揭示了一个积淀深厚的瑶汉陶瓷文化的内涵。这个古窑的考古价值已经引起了学术界的重视。
关键字: 农业经济 千家峒 学术界 少数民族 研究员 社会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