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示炎黄子孙民风民俗
民俗文化专家论坛
表演以中华民族传统节气和节日为时序,巧妙串联流传广泛的十大民俗活动,包括元宵、清明、谷雨、端午、七夕、立秋、中秋、重阳、冬至、春节,充分展现民俗文化旺盛的生命活力和斑斓色彩,还原为主、表演为辅;古风为主、时尚为辅,展示了炎黄子孙最质朴的民风民俗。
锣鼓声刚落,垂柳青青、水墨江南的背景在主舞台大屏幕徐徐开启,一群美丽的少女翩跹登场。长裙水袖舞动间,翠得鲜嫩、粉得丰腴,展现了人们在初春清新的山水间“踏青插柳”的诗情画意。六安民歌《除茶棵》,当涂民歌《采茶歌》,铜陵民歌《牛歌》,一曲曲原生态的民歌展现了谷雨时节安徽各地特有的民俗风情。
“龙舟竞渡”节目开场后,只见舞台左右东西边的水面上各有一条龙舟划来,插艾蒿、吃粽子,让观众耳目一新。铿锵的鼓点声中,两艘金色龙头、蓝色龙身的龙舟从远处飞速驶来,和着短促和极富气势的号子,充满朝气与活力。不仅仅是为了纪念,更是承载着一种纯朴和善良,一种美好的意念。
大红的盖头藏不住幸福喜悦,千里姻缘就在那一根深情的红线。十几台大红的古老花轿逐一抬出,拜过了天地一家亲,甜蜜的人儿久久长。以中国人的“情人节”——七夕为题材的“花前月下”将含蓄深情的中国传统婚俗礼仪演绎得淋漓尽致,让观众深受感动,现场气氛达到高潮。
此时,唢呐声戛然而止,中国红迅速转换成璀璨的金黄,在巨幅的led大屏幕上,一望无际的稻田中,一群布包头、农民打扮的表演者欢快上场,展示金秋丰收的热闹场面。一条百米长的金色长龙腾空而起,在阳光下闪着金光,丰收的喜悦被渲染到极致。突然间,喧嚣转为平静,伴着“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诗朗诵,一艘乌篷船轻轻荡来,白衣翩翩的长髯诗人“李白”傲立船头,展示中秋《举杯邀月》绝美意境。
描述重阳意境的《登高赏菊》由500名老人现场表演太极拳、木兰扇和柔力球,展示老有所乐的风采。随后,在主舞台上,跳傩戏,祭祀,一幅祈福丰年的画卷缓缓展开。“四野便应枯草绿,九重先觉冻云开。”冬至,所有的温暖期待在这一时节萌芽。种子在泥土里漫长的等待是为了迎接春风化雨的一刻,雪花在严寒中尽情纷飞是为了丰收富足的来年。这时节,人们祭祖祭天,这时节,人们祈祷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民俗中最重要的节日春节到来,祭灶、扫尘、贴春联、放鞭炮、拜大年……传承灿烂的民俗,开启崭新的希望,承载幸福的梦想。十大民俗表演也在迎春团圆的民俗展示中划上圆满句号。
这是一场没有明星的表演,淳朴的老百姓演绎着自己的生活,农人牵着耕牛走上舞台、龙舟队在水上竞渡……舞台上展现的是生活中的原生态之美。据了解,参加开幕式表演有近1600人,有学生、农民、专业演员、退休人员。
专家论坛
乌丙安:文化生态不需打造
中国民俗协会名誉会长、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副主席乌丙安表示,民俗文化千姿百态,现在某些地方在保护民俗文化的过程中往往存在误区——去“打造”民俗。这样反倒破坏了原有的文化生态。
乌丙安认为,应当把节日、庙会、民俗活动还给老百姓,让老百姓的东西原原本本地再现,回归老百姓原本的生活状态,回归民俗原有的生活环境。“就像端午节一样,到过节那天,从南到北从东到西,从早晨起来采艾草、菖蒲开始,包粽子,赛龙舟啊。”这样过节,不用政府部门通知,不用下命令,老百姓自己有自己过节的一整套程序,文化生态保护区所要保护的正是这些千百年流传下来的、融入到百姓生活中的东西。
乌丙安提醒,民俗文化在现代环境中,当地政府可以引进外资对一些传统技艺进行传承和保护,但是合作须有度,对自己的核心技术和秘密工艺要注重知识产权保护。
乌老先生认为,保护民俗最重要的是掌握一个理念,即过多地“打造”其实是一种干涉。他说看完这次文化节的节目之后他很高兴,因为参加文化节的都是技艺传承人,都是真正来自民间的。
冯骥才:民俗终要回归百姓
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表示,中国民俗文化扎根于人民的生活之中,传统文化是否得到弘扬,不在于建设了多少“大项目”,而在于是否融入普通百姓的生活之中。
近年来,冯骥才致力于城市保护和民间文化遗产抢救。他曾亲自到皖南调查古村落,他说“安徽在精神文化方面非常富有。”
冯骥才表示,传统文化之美,是经过一代代艺人的实践、探索,一代代认同、确定之后沉淀而来,不是短时间能够完成的。而“暴发户”式的心态和审美,更重视物质表象,缺乏精神沉淀和文化风度。
“国家将清明节、端午节列为法定假日,踏青、放风筝、插柳、龙舟、赏月等渐渐远离的文化活动重新回到人们的生活中。”冯骥才说,老百姓有了实实在在感受和参与的机会,对于节日的记忆被唤醒,这才是真正的回归传统。要真正保护这些文化生态,最需要依靠的还是当地的老百姓。
“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不容乐观。”冯骥才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间的智慧,与当代生活、现代审美有机融合。国家要加强对于传承人的爱护,建立民俗文化的保护体系,包括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博物馆保护、教育保护、传承保护、学术保护等内容。
关键字: 中华民族 传统 炎黄子孙 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