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乡的红色革命足迹
中国革命的最早发源地之一、铜鼓之乡——广西省河池市东兰县作为广西最早的革命根据地,东兰这块红色土地曾是邓小平、张云逸、韦拔群等领导的“百色起义”的主要革命力量之源。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东兰人民在壮族儿子韦拔群的发动和带领下,进行艰苦的反帝反封建农民革命运动,为开辟右江革命根据地,创建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打下了坚实基础。在漫长而艰苦的革命战争岁月里,东兰县先后有9000多人参加红军和游击队,有6399人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英勇献身。据统计,全县在册的革命烈士有2258名,居广西各县之首。许多革命将士从这片红土地走出,在烽火中锤炼成钢铁巨人,其中有韦国清上将,韦杰、覃健中将,韦祖珍和覃土冕少将等,韦国清后来成为广西省省长。他们为革命出生入死,建立了卓越功勋。走进“将军之乡”东兰,宣传资料、橱窗、烈士纪念碑、革命文物,随处可闻的是百色起义、红七军、邓小平、张云逸、韦拨群等英雄人物和英雄故事,随处可见生活在今日和谐社会中的壮乡百姓对先烈们的纪念和缅怀。在这片热土上,曾有7500多名革命志士参加红军和赤卫队,有1600人参加了史无前例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在新中国的第一代将军里,广西籍的有18人,东兰就出了韦国清上将、韦杰中将、覃健中将、韦祖珍少将、覃士冕少将等5位将军。在一片广阔的田野中,耸立着的拉甲山陡壁上有个方形岩口,如同鬼斧神工凿出来的榫眼。这个岩洞的洞顶和左右两壁平滑,岩洞高43米,地面平坦干燥,比足球场还大,能容纳2000多人,洞中有一条长300米的隧道直通后山,是个易守能退的战略要地。此洞原名北帝岩,八十年前的夏天,壮乡人民的好儿子韦拨群从上海、广州等地寻求革命真理后,回到了东兰,在这里开办了广西第一届农民运动讲习所,来自周边11个县的276名学员,就在洞中生活、学习、军事训练了3个月,成了革命的骨干分子。1930年,经红七军军长张云逸提议,东兰县工农民主政府讨论通过,将北帝岩改名为列宁岩。 现在,列宁岩口的上方镌刻着叶剑英元帅的题字:“广西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洞内依照1925年第一届农讲所的原样进行了修复。正中有讲坛,悬挂有孙中山、列宁画像和革命楹联,中央是大课堂,两边是宿舍,课桌、长凳、间墙、床铺全都是用竹材制成的,再现了当年的热闹简朴的场面。看到这么简陋的生活环境,,不禁对为革命献身的前辈们肃然起敬!!
关键字: 中国革命 百色起义 红色革命 运动 铜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