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扇之乡”福利古镇
福利古镇
福利的旖旎风光和人文传统正越来越多地被外界所认识,当年的《刘三姐》电影大部分都是在福利镇拍摄的。
狮龙聚会野鸡追鱼位于镇西2公里的下莫滩南岸,因滩旁石山有两石相对,酷似一狮一龙,山亦称狮龙山。山下有一宽阔深潭,水平如境,色呈墨绿,名野鸡潭。潭边石壁上有一赭红色钟乳石酷似倒吊锦鸡,旁有数丛钟乳石似塘角鱼,景称“锦鸡追鱼”。
金钗道
离锦鸡追鱼船行至大约600米远的漓江下游著名的"五大连滩”中,这里滩浅水急,从滩上向前看,前面不远外有一山名鹦鹉山,山有一峰酷似虎头,名称老虎头,直立在河中,行至山脚下临水处一石高近十米,上端顶靠山壁,下端插入深潭,宛如金钗,名金钗石。相传是“刘三姐”为救三位姑娘使出的法术,将一金钗变成一条长石,上端斜倚在鹦鹉渡口的石壁上,下端插在水里,后来称为“金钗石”又名“金钗道”。站在金钗道回头一看“五大连”的水急流而下,被插在水里的金钗石一挡,一股回头水,急急的经福利大光亭小河顺转几圈又慢慢地流入大河,再往下游直奔南下。真是有“浩荡漓江眼底浮,金钗淘尽千层浪”之感。
金台揽胜
“鹦鹉学舌不可取,金台揽胜第一家”,过了金钗道,从鹦鹉码头上船,沿台阶盘而上,大约100米,行至老虎头,风景又是一番别至:四面群山起舞 ,水天一色,豆腐洲鲤鱼洲,尽收眼底,漓江宛如一条玉带,与阳朔莲峰遥遥相望。站在老虎头左边能看日出,右边能看日落,山青水秀,故有“风送红帆鹦鹉渡,烟笼碧草鲤鱼洲”的诗情画意。
江亭晚眺
从老虎头往下走约80米便是福利著名的大光亭,该亭始建于民国17年(1928),原是砖石结构二层四角,因年久损坏,1978年县政府重建为石柱结构八角形亭楼。造型端庄,古朴大方,亭北有天后宫、接龙桥、奎星楼、古色古香,这里是福利的最主要景点,亭台楼阁也就集中在这里,这一段除了得天独厚的自然美之外,还有历代文人用最美丽最含蓄铿锵的语言词句赞美它。如大光亭面江处有一楹联“临水开轩四面云上皆如画,凭栏远眺万家灯火总关情”。还有“大光亭外楼外楼,鹦鹉山峰城内幽,石似三姑洲似鲤,接龙桥上访仙游”。现代诗词家天光写的"大地富诗情,鹦鹉山前风送笛,光天开画本,鲤鱼洲畔船过客"。由于这里的风景太美,所以电影《刘三姐》的主要景点就在这里拍摄。
鹦鹉伴三姑石
过大光亭30米左右,河边的石岸上平列着大中小依次不乱的三块石,叫三姑石,浑厚自然,击之铿锵有声,不啻金钟,是福利有名的石景,与刘三姐的传说分不开。据说是很早很早以前"伏荔"三个种荔枝的姑娘的化身,旁边还的十多株榕树,树阴遮天,是夏天清凉解暑的好地方,再过去十米左右,是接龙桥,桥下一块大石高三米左右,石酷似龙头,一条玲溪自上而下冲在大石上,水花飞溅好似给龙洗澡,故名“洗龙桥”,有诗为证:“浪花飞溅洗桥头,荡尽尘污气自豪,小小玲溪留不住,奔流下海化惊涛。”,“接龙桥外水云天,不见三姑见石头,芳草天涯人去查,落花时节我来游。"洗龙桥的石板路面上又一拱桥,这拱桥是用一、二百斤重的方石块砌成,拱桥上又有一亭,所以又叫接龙桥。这接龙桥跟三姑石连在一起就成了一独特的风景。两座鹦鹉山,分在左右对峙故而有“鹦鹉伴三姑”之说。
天后宫
很早以前镇上建立了三座大庙:天后宫、水源宫、行宫,其水源宫、行宫文革期间已拆掉(水源宫旧址即是现在的礼堂,行宫则是现在的福利小学),只有天后宫完整地保留下来,宫里花窗屋、梁都是雕龙画凤的,两边墙上的八仙壁画栩栩如生,还有两樽大菩萨,人称公公婆婆。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和初八是公公婆婆的诞辰,因此每年五月八是福利的盛大节日。节日里舞龙舞狮,互访亲友,后改为文体节,今年改为“五月八旅游节”。但不管怎么改,每年五月八的群众游行队伍都要从天后宫开始出发。
过了天后宫便是“奎星楼”,其拱门用青方石砌成,台阶都是用青石板铺成,下到最后河边有一半圆盘是用方块拼成宽9米、长6米。在半圆盘下有一清泉,长流不断,夏天清凉无比,拱门下是当地最凉的地方。大热天每天都有很多人在此乘凉。“奎星楼”上有两块石板雕刻的字,面向河边的一块"水天一色"是现在广西公安厅副厅长徐升重题的,另一面是阳朔报总编秦臻重题的“慰起人文”。以上的题词一看就知道福利就是出文人的地方。
福利古镇
福利镇,古时是一片荔枝林,村舍隐伏其间,故名伏荔。明朝在村东北的马山脚下,建“马山圩”,故有“马山名胜甲天洲”之称。清道光年间迁到老街(在天后宫后面)改为伏荔圩,1926年取其谐音改为福利圩。所以古镇其实就在老街,古镇的房子都是清末年间建造的,都是青砖砌成,每间房子的屋檐上都是泥塑,雕刻而成花花鸟鸟栩栩如生。房子还有一个共同点:每间房子都有一个大头门,每个头门都对准其前面一所房子的后门,因此整条街几十间房了基本上都是连通的,一家连一家,街内的小巷甚多,故有九井十八巷之称。只要从天后宫进入走出后宫的后门,不需走出街一步,就可以直到兴隆街,全长500多米,这就是古镇的最大特点。
东郎山
位于福利镇北约2公里,田畴中平地拔起一山,山顶突出一巨石,酷似人像,因位于县东故称“东郎山”。从东南面看形似一含情脉脉的少女,从正南面看似一信步闲游的老叟,从东面看又似一戎装肃立的武士。山下有人仔山村、东山亭,宋代称“黄道街”,繁盛一时,时有“头上无金钗,莫过黄道街”之说。晚唐诗人曹邺有诗赞道:
东郎屹立向东方 ,翘首朝朝候太阳,
一片丹心存万古,谁云坐处是遐荒。
背景知识:福利镇是当年徐霞客到阳朔考察的最远的一站,那时叫“伏荔”,因荔枝树成林,覆盖全村,故名。直到民国15年(1926),当地人为求吉祥,取“福国利民”之意,加上“福利”与“伏荔”音谐,遂改作“福利”。
徐霞客仅用“山开目旷,奇致愈出”八个字概括了福利景区的特点。这里,僧帽山、状元峰、东郎山、展浩山、虎头山、砧板山、皆“尖崖并削”,“各见振雄”。徐霞客漫步福利街头,见有一家“唐粗饭店”,门联意味深长、俗中见雅:“唐诗入食谱;粗茗涤尘襟。”便好奇地走进去用餐,与店主唐粗促膝交谈,传为佳话。
福利“画扇”福利的当代新文化,当首推“画扇”,集诗书画印为一体,制作精美,远销海内外,有“中国画扇之乡”之美誉。又善做绣球。中央电视台“曲苑杂谈”背景用的就是这种福利的巨幅扇画。游人到此,必定要到画扇一条街去,选购中意的纪念品,或自己观赏,或带回去分送亲友。
在百余米老街,即“画扇街”上,能工巧匠们就地取材,江边毛竹作扇骨,土产绵纸为扇面,手绘以桂林山水、阳朔风光、花鸟草虫,再题词盖印。画扇精致耐用。
交通:可以在阳朔汽车站乘坐到福利的客车前往。
关键字: 1200 中国画 梧州 阳朔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