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桂林乐满地、灵渠
泛舟灵渠揽秀水——“寻秦之旅”札记 人说:百里漓江似画屏。这话一点不假,漓江那神斧雕琢的优美画卷,的确在华夏广袤的山水风景中独领风骚。而位于兴安县城的古运河灵渠,也不亚于漓江风光,它就象一条神奇多变的绿色彩带,飘荡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吟咏着诗,泼洒着画,雕塑着美,散发着迷人的神韵。前一阵在灵渠度过的“寻秦之旅”让我一直难以忘怀。 深秋时节,我与几位朋友踏着秦人的足迹,来到世界上最古老的人工运河——灵渠岸边,弃车登船,泛舟渠上,在悠悠的古乐中,听着导游小姐娓娓道来的解说,一起进入到时光倒流的“寻秦之旅”,一下子就沉醉地这美妙的古渠中了…… 这条清清澈澈、坦坦荡荡的渠水,映着山容树貌,漾着细石游鱼,绕山峰,傍幽径,如梦如幻般袅娜南去。渠水潺潺,缭青萦碧;桂树夹堤,滴翠沁绿。这里丝毫没有闹市的喧嚣,没有烟尘的污染。满眼的绿色,仿佛连心灵都能染绿;无边的纯净,似乎连脏腑都能澄滤透明;婉转的鸟鸣,让人感受到脱俗的清幽和寂静…… 蓦地,悦耳的琴声自苍穹隐隐飘下,婉若天籁神曲回荡在耳际,令人心驰神往;更有瞎子阿炳的一根奇弦,把一渠秋水唱得细腻委婉、阴柔流转……在古乐的渲染下,灵渠变得如诗如梦,情韵令人痴迷。游船在碧波上轻轻地飘荡,我那淤塞于胸中的忧思与烦扰也一付流水,使久久束悬的心变得轻松、闲放、分外的畅扬……我不由得深深爱上了这条千年古渠。 的确,它没有“大江东去”的磅礴气势,也没有“小桥流水”的清秀婉约,但它的那份清纯、那份随和、那份温恬与亲切,却是少有而又难得的。它就象渠边洗衣的女人们轻轻哼唱的歌,无意中就勾去了你的神思,柔柔中就拨开了你心头的情锁。也许,正因为它意流的清美,也许,正因为它形韵的疏淡,才深深的吸引了千千万万的游客吧。舟行至分水潭,眼前一条“人”字形拦河大坝锁住江流,这就是灵渠最精华的工程——大、小天平坝,河水由此三七分流而去,自古便有“三分漓水七分湘”之说,它引湘入漓、排洪泄水,功用奇伟。分水潭江宽水深,集清、静、悠、美于一身,古人诗“潭光琉璃明,潭面如镜平。青流浸山影,萍澡牵柔茎。”就正是它清幽意境的真实写照!而朱德、宋美龄等老一辈国家领导人也都曾在此划船荡舟,共赏佳景。想到两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在此用脚丈量土地,用他们高超的智慧创造出如此奇伟的工程,我们不禁热血喷涌,一股豪情顿时涌上心头。 “天下第一陡”的牌篇高高耸立在南渠的入口处,这里就是唐朝李渤设计的世界上最早的船闸装置,它比巴拿马运河和伏尔加运河上的电动船闸早一千多年,堪称世界船闸的鼻祖。它减缓了渠道水的落差,提高水位,以“蓄水通航”。它为千古灵渠又开创了一个世界之最!乌篷船穿越“天下第一陡”,我们循崖而上,继续去追寻先人的踪迹…… 六十里长渠,写不尽诗情画意。在秦堤上,矗立着一块“奇石”,它略成方形,上平如砥。石上有一株枝干合抱的四季桂,花开季节,香气袭人。传说当年修凿灵渠时,有一猪婆龙作孽,拱坏渠堤,后来峨眉山飞来一巨石,镇住了妖孽,古人称之为“飞来石”。石上有许多文人骚客留下墨宝,与这优美动人的民间传说浑然成一体,成了灵渠的又一奇观。 在青藤垂蔓、圆拱形似花环的粟家桥旁,巍巍耸立着“三将军墓”。当年秦朝修渠的英豪张、刘、李三位石匠,都为灵渠的开凿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死后后人将他们合葬在东阳山北,明朝被敕封为“镇国大将军”,清朝重修立碑,让他们永垂不朽!三将军舍生取义的故事长久地在民间流传,也表明了后人对这些无名英雄的尊崇与爱戴。悠悠灵渠,有了这些美丽的传说,更加深了它的历史文化底蕴,捧饮洗濯自然也有了另一番情趣。于是,大家都掬一捧清流洗洗手,把灵渠的灵气一块带回家去。 驻立于船头,见柔柔的灵渠,轻轻地环绕于大山的胸前,虽然得到的仅仅是印在心底的空影,但那舒畅的流浪分明展示着它全部追求的幸福。看得出,专注的爱,是它千古长流的支点,同时,它也在真诚地履行那遥远的诺言:让长流的渠水永远滋润生长在这块土地上的炎黄子孙。我默默地想,它流淌的不仅仅是养人活命的甘醇的水,更流淌着中华民族公而忘私、舍生取义、勇于开拓的崇高精神和优良传统。“灵渠两岸风光美,寻秦之旅难忘怀——” 游览结束前,导游小姐伴着琴声引吭高歌,为我们演唱刘三姐的歌送行。深情的歌声洋溢着她们对故乡的热爱,深深地牵动了游人对美丽神奇的古灵渠的眷念之情。即使你走出了这片土地,相信你的心也溶化在这多情的山水中了!
关键字: 兴安 华夏 漓江 秀水 雕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