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宁梅林戏
福建泰宁县的梅林戏这些年活跃在闽、粤、赣、浙一带,年平均演出300场左右,经营情况良好,与许多戏剧团的经营状况形成鲜明对比。这种现象引起了有关人士的关注。
梅林戏因其发祥于泰宁县朱口镇梅林村而得名。梅林戏从诞生到现在,已有数百年的历史,清中叶进入繁盛时期。解放前,由于社会动荡不安、民不聊生,梅林戏班濒临消亡。为抢救梅林戏,泰宁县于1960年成立了梅林剧团,剧团成立后挖掘了许多散落民间的梅林戏曲调。从20世纪80年代初,梅林戏走上了一条艰难的改革发展之路。
记者近日见到梅林剧团老团长黎秀珍时,他刚从福建省第22届戏剧汇演上拿了5项大奖回来。泰宁梅林剧团已经拿了很多这种大赛的奖项,1992年,泰宁梅林剧团自编自导的《贬官记》参加文化部在泉州举行的“天下第一团”优秀剧目展演,获得编、导、演三项大奖,被文化部邀请晋京演出;1995年参加福建省第20届戏剧汇演获得4项大奖,并代表三明市参加福建省1996年新剧目展演。
黎秀珍介绍说,作为一个县级剧团,县财政每年拨给补助11万元,但这些钱还不够剧团退休老干部的开支。为了剧团的生存和发展,泰宁梅林剧团在体制上进行了改革。
剧团首先在剧目艺术上进行了改革,抛开一些陈旧体裁,把歌舞揉入到戏剧当中,使戏剧形式多样化。现代剧《雷锋之歌》、《一二三,起步走》等为青少年所喜闻乐见,其中《难咽的苦果》演出了460场,观众突破50万人次。传统剧目中一些意义不大的剧情都被去除掉,节奏加快。一些传统剧目如《贬官记》、《关公怒》经过改编,更加具有了时代意义和观赏性。梅林戏在语言上也进行了改革,把泰宁的“土官话”改成了普通话,更多的人接受了梅林戏。
黎秀珍说:“梅林戏结合了安徽徽剧、浙江婺剧、江西赣剧的一些特点,其表演形式比较粗犷,比较‘土’。它将泰宁的民间小调融入到戏剧当中,运用大量的民间舞蹈,这种融合民俗的方式更加适合老百姓的口味。”
泰宁梅林剧团经常到农村演出,熟悉农民的欣赏习惯和审美趣味,也因此创作了很多农民喜欢的剧目。“每次剧团一到,整个村庄都会沸腾起来,杀鸡宰羊,就像过年一般。”现任团长钱学莲想到这样的场面都觉得兴奋异常,她始终认为农民还是喜欢欣赏“自己的文化”。
通过频繁的演出,泰宁梅林剧团不仅丰富了所到之处的文化生活,也使剧团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剧团从原来的亏损到二十世纪90年代的创收,现在年人均创收近万元。
关键字: 左右 朱口镇 梅林 泰宁县 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