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瑾故居前的缅怀
距鲁迅故居不远,有一座小山叫塔山。古书记载,此山曾为春秋战国时期越王勾践观天文、卜吉凶的所在,山形似龟,又名龟山。山南和畅堂街边有一座朝南的灰色平屋,乃辛亥英烈、“鉴湖女侠”秋瑾的故居。天高云稀,丹桂飘香。我有幸拜访了鉴湖女侠秋瑾的故居。 这是一座5进的木结构旧式民房,原系明代大学士朱赓故宅的一部分,大厅匾额上“秋瑾故居”四字为辛亥革命时期著名女革命家、妇女解放运动的先锋战士何香凝手迹。清光绪年间,秋瑾祖父从福建弃官回乡,全家始居此宅。 秋瑾出生官宦之家,自幼爱看剑侠故事、仰慕英雄人物,读书之余常去屋后的塔山顶上习剑练武。秋瑾的夫家是湖南湘潭有名的豪富,生活一直相当优裕。1903年随夫移居北平,她亲眼看到八国联军劫掠的惨象,于是,她革命热情喷涌,不安于常人羡慕的“贵妇人”生活,一心图谋救国救民、振兴中华之伟业。二十世纪初年,秋瑾冲破封建家庭束缚,别离子女,毅然自费赴日本留学,投入“反抗清廷、恢复中华”的民主革命的洪流当中。她在东京结识了孙中山先生,加入同盟会,被推举为浙江主盟人。归国后,她积极办报、办学堂,提倡妇女解放、民族解放、发展革命武装。1907年她主持绍兴大通学堂,秘密训练革命武装,与在安徽的绍兴籍革命党人徐锡麟约定共同起义反清。和畅堂故居成为这个时期秋瑾联络会党、酝酿起义的主要场所。不幸徐锡麟举事失败,消息传来,战友们劝她尽快转移,但她不愿抛下师生独保其身,率学员挺身迎敌,寡不敌众终被清军拘捕。敌人用尽酷刑,她坚贞不屈,怀着浩然正气,挺直了凛然傲骨,昂然走向刑场,绝笔“秋风秋雨愁煞人”七字,在市区轩亭口慷慨就义,为理想不惜献出自己的生命,年仅三十一岁。一腔热血喷洒在黑沉沉的古城,一道曙光照亮了阴森森的故土。秋瑾代表天下爱国志士高唱了一曲反清爱国的壮丽之歌、巾帼英雄的青春之歌。听到她被害的消息,鲁迅扼腕叹息。在著名小说《药》中塑造了革命者夏瑜的形象来隐喻她,把深切的同情寄予这位杰出的革命活动家。 走过繁华商业街,1931年竖起的秋瑾纪念碑已经斑驳褪色,不远处便是秋瑾故居。古朴的居室就象绍兴城一样古朴。故居依山而筑,粉墙乌瓦,古雅清丽。当年的客厅、饭厅与卧室旧迹犹在,院落层次分明,清幽别致。五尺台门,貌不惊人,嵌于和畅堂中。粉黛墙中,却腾起一股英烈刚毅的豪气。旷世女英雄秋瑾便是在这里长大的,也是从这里走向社会的,她将属于自己的一滴水汇入了大海,参与掀起20世纪初中国推翻两千年封建统治的民主革命的狂涛。 步入横槛,眼前是颇具绍兴传统的四方小天井,连着屋舍,屋舍又连着天井,屋井串联,结构精巧整合。一砖一瓦不加粉饰,却也极为清静素雅。园中碎石铺地。恰逢蔷薇花盛开,爬满了秋瑾书房外的屋檐,蓝色的窗框衬着粉红色娇艳的花朵,显得格外地鲜嫩。不知百年之前,秋瑾在此读书习文,练拳舞剑之时,是否也见过这些美丽的花朵。墙角一金桂独立,岂不正是女侠那刚毅的英姿?枝头金花点点,散发的岂不是女侠那豪放的芬芳? 越过天井,是三间坐北朝南的平房和一间小楼,中间为堂屋,挂有“和畅堂”的堂匾,是秋瑾所书,清峻的笔调、挺拔的字迹,再现了主人不凡的性格。西首一间是会客室,陈列着圆桌、方椅等简朴家具,是秋瑾少年时诵读诗文的地方;东首一间为餐室,挂着当年女友吴芝瑛赠送的对联:“英雄尚毅力,志士多苦心”;与餐室毗连的是秋瑾的卧室,陈列着烈士用过的古式雕花木床和书桌,书桌上陈放着秋瑾当年使用的文房四宝和她牺牲前几天的墨迹,以及刻有“鉴湖雌侠”、“秋闺瑾印”的象牙印章。卧室后壁还有一间狭长的夹墙密室,当年在此存放过革命文件和枪支弹药。清兵在她被捕后曾多次查抄都未发现,这莫不引起旅游者极大的兴趣。 穿过堂屋,走过植有花木的明堂,是三间平房,便是秋瑾陈列室,里面介绍了秋瑾诞生的时代背景及其青少年时代的情况,陈列了秋瑾留日时的诗文、信札、照片和生前使用过的物品,反映了秋瑾回国后从事革命活动的业绩,有秋瑾的男装照片和“危局如斯敢惜身,愿将生命作牺牲”等诗篇。那数不清的图片和文物,记载着女侠那短暂而伟烈的一生。第四进也是三间平房,这里陈列着后人对她的纪念,其中有孙中山、宋庆龄、周恩来、郭沫若等人的题词。 陈列室里有两件珍贵的文物特别吸引了我的注意力,一件是锈色斑驳的手枪,一件是褪了色的红婴儿衣。两件烈士的遗物分别放在两个橱中,恰好象征着女主人的侠胆与柔肠,一边是爱,一边是恨,爱如火焰,恨亦如火焰,爱与恨组成了秋瑾完美的人生。睹物思人,我深切地感受到,这是一室感人肺腑的物是人非,这是一次憾人魄魂的故迹凭吊。瞻仰这位女中豪杰短暂而壮烈的一生,心中会平添几分豪气。 我满怀肃敬的站在秋瑾像前,满眼满耳都跳跃着颗热忱的心。秋瑾的一生是短暂的,如一颗巨大耀眼的陨星,在漆黑一团的夜空掠过,但却留下了永恒的绚丽。在近代中国的革命史册上,无论用怎样光辉的字句去赞誉她都不过份。秋瑾生活的年代,是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岁月。一个对内强权对外屈辱的老大帝国,一片正在被外族列强瓜分的国土。对于一个好死不如赖活着,整个儿麻木不仁的民族。当时需要的是仁人志士的血腥气,只有血腥气才能唤醒沉睡着的人们。戊戌变法失败后,谭嗣同可以生存而选择了杀头。秋瑾的战友陈天华为了唤起民众,选择了投海自杀。秋瑾作出了同样的选择,但不是被杀,也不是自杀,而是战死。通向革命成功之路,每进一步都得有人倒下,被唤醒的后来人,是踏着前人继续往前走的。这个民族只有以志士的鲜血拯救。哀其不幸,而以生命为之追求幸福;愤其不争,却奋不顾身为之抗争。于是,在起义失败后,秋瑾没有躲避,而是选择了死亡,期望以此唤醒麻木不仁的国人。在一个麻木不仁的民族中,有几个如此伟大的人格?这就是民族精英,民族魂魄,民族希望!没有多少人像秋瑾那样,爱那个不幸的民族,爱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作为鉴湖女侠的秋瑾,一生似闪电霹雳长空,活得轰烈,死得悲壮。“秋风秋雨愁煞人”成了她的绝响。鉴湖水还在流淌,女侠却走了,但她终究要在绍兴文化乃至中国历史留下重重的一笔。 时值清秋,瑟风阵阵,鸿雁南飞,勾起我深深的哀思。我的思绪飞回到那个女侠英勇献身的日子,那个曾令无数壮士碎心的夏日的凌晨。鉴湖女侠那不屈的脊梁将永远成为我们民族精神的象征。在闹市中心的轩亭口,铁骨铮铮的鉴湖女侠秋瑾英勇就义的地方,“秋瑾烈士纪念碑”立在马路中间,上面有蔡元培撰写的碑文,每每路过,都令人肃然起敬,追思连连。侠骨剑胆的秋瑾以自己三十一年的血气和生命,为沉觉昏昏的近代中国划了经纬、列了曲直;沧桑斑驳的轩亭口,也因此在温山软水的绍兴土地上涅槃为一座铁骨铮铮的丰碑。“秋风秋雨愁煞人”,这是秋瑾在就义前留给世人的最后一句话。徘徊在碑前,头顶似乎仍回荡着女英雄那最后的一声长叹,一声长叹,曾引来多少雄性的荡气回肠!一介红颜能有如此肝胆,实在令我辈五体投地,也羞折了许许多多男子汉的目光。伟人自有伟人的性格差异,英雄也并非千篇一律的图像。中国古代往往以成仁取义为美,就在这凭吊古轩亭口的瞬间,我忽然发现:取义成仁仅仅是一种狭隘的伟大,天下为公才是最最广义的高尚。 今天的车水马龙已冲淡了昔日的空旷凄凉,今天的闹市已取代了昔日的屠场。我凝视脚下这片曾被烈士鲜血浸红的土地,如凝视历史的真谛;我寻找英烈的足迹,似在寻找岁月的印章。我至今仍固执地认为,看轩亭口,当是秋风秋雨的季节。倒不是因了秋瑾临刑前写下的那句“秋风秋雨愁煞人”的遗言,而是感觉里,秋风秋雨中洗却了尘世喧嚣和浮躁的轩亭口。在一片乌檐粉墙之间,更能凸现一种悲壮和凄美的特质,况如秋瑾短暂而不乏悲壮、凄美的一生。 每个人都有两个生命,一个是物质的,一个是精神的,物质的生命称之为肉体,精神的生命称之为灵魂。失去灵魂的肉体实际上已没有存在的必要,而灵魂闪烁的肉体才能创造辉煌的价值,从而为人类不倦地扬帆导航。一个没有灵魂的人是丑恶的存在,一个没有灵魂的国家必然是暗无天日之邦。古今中外,有多少人为寻找民族的灵魂而血祭河山?有多少人为了走出地狱而苦苦地寻找天堂?我想。 “身不在,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从故居出来,揣着这掷地有声的诗句,我又转回到解放路秋瑾纪念碑前,深深地拘了一躬。之后,走入繁华的街区……
关键字: 大学士 春秋 木结构 越王勾践 鲁迅故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