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雷峰塔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这句古语一直被人们称道,很多中外游客慕名而来,在雷峰塔建成之前来杭州的人能一次游遍西湖十景的人应该为数不多。而今只要你有时间,不再为不能看到“雷峰夕照”而感遗憾了。因为71.7米高的雷峰新塔已经建成,“南北相对峙,一湖映双塔”的美景已重现西湖,西湖老十景缺一景的遗憾不复存在。(双塔指雷峰塔与保俶塔) 重建后的雷峰夕照景区占地8公顷,除雷峰新塔外,游览区还有妙音台、夕照亭及亲缘阁。妙音台是聆听“南屏晚钟”的最佳地点;夕照亭则是康熙大帝题写“雷峰西照”的御碑亭;而雷峰塔地宫出土的文物主要在汇文轩展出。 前几日与同事们一起去了杭州,登上了雷峰塔。新建的雷峰塔自然没有鲁迅笔下的破破烂烂,我们所看到雷峰塔是以钢铁框架代替最有历史科学价值的套筒结构被认为是最具时代特征的“现代烙印”一座很现代宏大建筑,难怪有“世纪雷峰塔”之美誉。尽管在新塔建成之前,这样的建筑引起很多质疑及责难,被认为是任意篡改了原塔形制,“新塔”远不如原塔优美。即使建成后,仍然还有很多的不满,对那方便游客及残疾老人的电梯,说是更煞风景。这就使我想起了法国的艾菲尔铁塔的建前、建成的种种反对的声音,而今它却成了法国的象征。我想这“世纪雷峰塔”也将会随着时光的流逝,最终得到人们的认可的。 跟着导游小姐,我们坐梯形电梯上去,先去最底层看看原来的塔基,再坐垂直电梯上了塔的最高层----第五层,倚着栏杆,在这你可以把西湖尽收眼底。 微风拂面,忘记了夏日酷热,阳光似乎也温和了很多。远眺西湖之水,波光涟涟。陶醉于美景之中的我情不自禁在这留下自己的影子。有趣的是:照片中的那只挂在塔檐角的风铃变成了一只从天而降,如同早年学堂停电暂时用来代替电铃的手摇铜铃,无所依靠的停在半空,而已融人于景中的我悠然地倚在栏杆边,仿佛正在聆听那只铃在我上边的细语。真是众人皆看湖之风景,唯我独听仙之乐音。 没有过长的停留,随着导游的脚步,我们顺着楼梯往下一层楼一层楼地观看。大家被每层楼上的四壁陈设的艺术所吸引,尤其是《白蛇传》故事。 当然我感兴趣的既不是《白娘子传奇故事》,也不是导游介绍的那些金(经)砖及雷峰塔地宫中取出了包括莲花座青铜佛像和可能装有佛螺髻发的铁函(雷峰塔舍利函)在内的59件珍贵文物和数以千计的古钱币。我最喜欢的是塔内每层布置制作精美,格调高雅的文化陈设。精美的东阳木雕,以故事为载体向游人展示我国民间艺术之绝妙,那诗词文化更让我留连忘返。 有文记载:“雷峰夕照”的名称最早见于北宋诗人林逋的《中峰(雷峰)》诗:“中峰一径分,盘折上幽云。夕照前村见,秋涛隔岸闻。长松标古翠,疏竹动微薰。自爱苏门啸,怀贤事不群。”后来南宋宫廷画院马远等画了十幅各有款名的西湖山水风景画,其中陈清波画了雷峰塔山水画,题款“雷峰夕照”,又传“雷峰落照”。每当夕阳西照,塔影横空,亭台金碧,这一景观与题款名实相符,就成了留传千年名闻遐尔的西湖十景之一“雷峰夕照”。 历代文人墨客对“雷峰夕照”多有吟颂,如明代王瀛诗: 暝色霏微入远林, 乱山围绕半湖阴。 浮图会得游人意, 挂住斜阳一抹金。 清康熙三十八年,圣祖南巡至杭,御书“雷峰西照”,筑亭摹石,恭迎于雷峰之西。清雍正年间,李卫主编的《西湖志》这样赞美雷峰夕照一景:“孤塔岿然独存,砖皆赤色,藤萝牵引,苍翠可爱,日光西照,亭台金碧,与山光倒映,如金镜初开,火珠将坠。虽赤城栖霞不是过也。” 许承祖曾作诗云: 黄妃古塔势穹窿, 苍翠藤萝兀倚空。 奇景那知缘劫火, 弧峰斜映夕阳红。 元代尹廷高的一首《雷峰夕照 》更为世人所熟知。 烟光山色淡演钱, 千尺浮图兀倚空。 湖上画船归欲尽, 孤峰犹带夕阳红。 再来看看俞樾《晴湖 虞美人》 晓烟乍破青衫醒, 镜里明装靓。 迷离金碧晃楼台, 不信人间此外有蓬莱! 画船萧鼓时来往, 绿水春摇荡。 迟迟听彻凤林钟, 要看斜阳一抹上雷峰。 当然还有现代诗人徐志摩的《月下雷峰塔影①》 我送你一个雷峰塔影, 满天稠密的黑云与白云; 我送你一个雷峰塔顶, 明月泻影在眠熟的波心。 深深的黑夜,依依的塔影, 团团的月彩,纤纤的波鳞—— 假如你我荡一支无遮的小艇, 假如你我创一个完全的梦境! 许许多多有关雷峰塔的诗词怎能让我一时记起,看够? 雷峰塔之景又怎能只在夕照之时观够? 这就是我的“雷峰塔下话夕阳,西湖边上道苏堤”的天堂之行。
关键字: 双塔 杭州 西湖 雷峰塔 雷峰夕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