弄堂里的上海风情
上海的老弄堂
曾经的“十里洋场”,现在的繁华都市。欧美式样的老建筑,二、三十年代遗留下来的,风格迥异的花园别墅,穿梭于上海老城区那些长长短短、或宽或窄的弄堂之间,寻找渐渐消逝的历史印迹,感受那个时代的上海风情。
从高空俯看:纵横交织的道路犹如动脉,把城市分成若干个小区;每个小区之内,又有许多建筑与建筑之间形成的小通道,它密密麻麻布满全城,对这些小通道,各时代、各地区、各民族都有不同的称呼,上海人则把它唤作“弄堂”。
弄堂和弄堂房子其实是上海开埠后的“土特产”,起初外国人只许中国人在租界里工作,而不允许在租界里居住。后来发现要发挥上海大都市的潜力,仅仅靠那些为数不多的外侨显然是不行的。于是在19世纪五十年代太平天国运动进入江南,大量富有的中国难民要求移入的情况下,租界当局便顺水推舟,将租界向中国居民开放。
“上海的弄堂是壮观的景象”,“它是这座城市背景一样的东西”。“弄堂”是上海人对里弄的俗称,“里弄房子”就是弄堂建筑。没有想到的是,这种原本是为了便于管理而统一建造的集体住宅,很快发展成为综合东西方居住特色的上海弄堂,并在随后的几十年里成为上海房地产业的中坚。弄堂房子不仅租界里有,华界里也有。
在旧时上海,住在什么样的里弄住宅中,往往是考评一个人社会地位的重要标志。住在同一个里弄内,居民的生活水平则一般比较接近,贫富相差不会很悬殊,这是因为在住房商品化的社会里,房租在一个家庭的支出中占了相当大的比例,这样就成为一个家庭生活水平的标志。
上海人口密度之高更是稀见,因此不论是江南传统地区里坊中的弄堂,还是近代上海大部分里弄中的弄堂都比较狭窄,住宅建筑鳞次栉比,一幢紧一幢,一家紧挨一家。尤其是一些标准偏低的上海里弄住宅,住户的房间面积小,室内功能少,许多家庭生活的内容如清晨洗漱,淘米拣菜,修理物件等等,都是在弄堂中进行。所以,弄堂成了一个热闹的公共空间,这样就大大拓展了人们户外的交际机会,蜚短流长,直到闹出矛盾,生出口角,也是在所难免。这些带有传统气息的乡土特色一直保留至今。
多少个故事,多少个典故,多少个名人,多少个记忆,与石库门,与亭子间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可以说,没有弄堂,就没有上海,更没有上海人。弄堂,构成了近代上海城市最重要的建筑特色;弄堂构成了千万普通上海人最常见的生活空间;弄堂,构成了近代上海地方文化的最重要的组成部份。
它最能代表近代上海城市文化的特征,它也是近代上海历史的最直接产物。
关键字: 上海 建筑 花园别墅 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