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长城,山东大地上的一部建筑史诗二
(在齐长城下使用传统工具播种的农民)齐长城,齐鲁大地的脊梁 齐长城起点在今长清县孝里镇广里村东北50米处的“岭子头”,由长清途经肥城、泰安、历城、莱芜、章丘、博山、沂源、临朐、沂水、莒县、 五莲、诸城胶南等县市。其终点在今青岛市黄岛开发区东于家河村东北入海。 无论先秦诸候国的长城,还是之后的历代的长城,都是中国几个省甚至十几个省的劳动人民智慧与力量的结晶,但齐长城则不同,她完整地存在于山东省境内,完全是由山东人民独立建造的,从山东现在山东省的地图,我们已经很清楚地看到齐长城贯穿山东东西,历经山东的十八个县市区,长达618公里。而现存的遗址一般都在2米至3米,最高处达5米,宽一般为7米,最宽处达15米。由此可推知,齐长城原有高度应在6米、宽应在8米。据笔者粗略统计,齐长城的土石方总量约为2970万立方米。如此浩瀚的工程,如此宏大的建筑,这在两千多年前,是何等的不易,何等的艰难!所以每当有史学家、建筑学家考察完由山东人民独立建造的齐长城后,都赞叹它是山东古代规模最大的一项建筑工程,在我国古代建筑史上也留下了光辉的一章。为完成对齐长城的拍摄,我先后对齐长城的起始点,重要关隘、城堡、石筑长城、土筑长城等八处进行考察拍摄,前后历时1年多,每当我一次次站在齐长城脚下,仿佛每一块石头都在散发着出无穷的魅力,每一寸土地,都在诉说着一个个动人的故事。齐长城,我国最早形成的巨大、完整的防御体系齐长城是随着不同的地形、山势和地貌而修筑的,不仅建筑规模宏大,而且其建筑工艺也相当高,整个长城的修建,突出体现了“因地形,用险制塞”的原则,山区多用石筑,有的全部用石头砌筑,虽然当时没有还没有石灰等粘连材料,完全是干砌,讲究石块与石块的叠压与交错,特别是陡坡地段,则采用分段垒砌,一段为一个层高,下墙靠上墙形成阶梯开的墙体,后来蒙恬为秦筑长城的“垒石为城”的办法,就是吸取了齐长城建筑的风格。而齐长城在丘岭和平原地带,则用砂土或粘土夯筑,为了增加墙的坚固程度,还采取了夯土中掺盐的方法。齐长城还有许多关隘、敌台、烽火台、城堡、兵营和点将台等。关隘一般修建在南北交通要道上,如防门、长城铺、青石关、锦阳关穆陵关等。城堡遗址较多,全线发现了几十处,一般修建在山岭险要处。烽火台,有的就建在长城上,有的则建立在长城之外。可见当时,除了在关隘驻有重兵外,还在险要处的兵营驻有军队,平时执行巡逻任务,战时能及时支援吃紧地段。烽火台是战时报警的设施,点将台、跑马场则是操练部队的地方,从而形成一套完整、严密、宏大的军事防御体系。可以说齐长城无论从设计、建筑、布局、防御都为后来的历代的长城开创了先河。星移斗转、时空变幻,两千多年来,这条千里巨防,经历了一场场鼓角铮鸣、浴血鏖战的烽火硝烟,阅尽了一幕幕诸候征战,国家兴旺的沧桑变迁。尽管在战国末年,齐长城并没有阻止秦始皇最后战胜齐国,夺得天下,但两千多年前的历史证明,齐长城对保卫齐国的安全,维护人民的安宁,促进国家的经济和文化的发展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她的存在,也是促成齐国从春秋到战国,一直称雄天下的重要原因之一。 她对当今深入研究古代军事防御、工程建筑、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等方面都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她在中国长城文化研究中的地位和特色绝不应被忽视。 齐长城下的小山村。我独自一爬到山顶拍下了这个照片,下山时不但划破了衣服,一个尼康相机也被摔坏了!2001年,我国北方遭遇到百年不遇的旱灾,而在齐长城的脚下的农民由于地处山区,旱灾更加严重,收成减少很多果农建在齐长城上的临时工棚,你想啊,敢睡在国家一级文物保护单位上,也就是中国会有这样的事发生!
关键字: 传统 开发区 起点 长城 青岛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