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流坑村领略最美四大景区
流坑村,由于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该村被专家誉为中国古代文明的缩影,并有"千古第一村"的美誉。2003年,入选由建设部和文物局联合评选的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第一批)名单。
龙湖
龙湖位于流坑村西侧,它是由七口由南而北,紧密相连,绵延如龙的池塘组成的,故取名龙湖。古代湖中有六条鹅卵石路相向横穿,每条路上均有一石拱桥贯通。龙湖西南有条龙溪,村民将溪水引入湖中,湖内长年保持清水流动,水中鱼儿遨游,水上荷花争艳。它是历代流坑村人十分珍重和崇敬的地方,也是现在游人到流坑村览胜观光的一个主要景点。
凤凰厅
“凤凰厅”为明代后期流坑儒商善士董国举之宅。董国举(1529-1600年),名凤,号岐山,流坑董氏第二十二代孙,文肇淳派胤清房人。他继承祖业经商,富甲乡里,爱好文学,心仪理学,并有著述;他曾师从江西南城县大学者罗汝芳等人,与本族董燧、董极等人也甚有交情,是当时村中有名的儒商。国举乐善好施,谱牒对他有如此记载:“设义仓,置义田,济贫寒,礼高年, 恩敷幼,修桥铺路,捐资助公,……”,“隆庆三年(1569年)助赈三府”。当时的府、县宫员和乡士大夫常以诗文或题匾书联,赞其善行,因此美名远扬。
凤凰厅是一栋砖木结构的明式宅第,又称“怀德堂”、“花厅”。位于贤伯巷西段的北侧,坐北朝南,面巷而建。为侧入式,前、后两堂两天井、三开间的建筑。
董氏大宗祠遗址
“董氏大宗祠”是为祀奉流坑董氏的开基祖董合所建。南宋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董合因其第八代孙、状元董德元官至参知政事,并代天子祭南郊礼成而特旨追赠为大司徒,故祠的全称为“宋赠大司徒董公大宗祠”。
大宗祠始建于明初洪武二年(1369年),地处杏林之墟(具体位置失考)。而到嘉靖三年(1524 年)董氏商定,改地重建于村北开阔幽静的陌兰洲上,建成后,规定由董合之嫡长孙作为宗子,主持其祭祀。嘉靖十一年,时为南京国子监司业的江西泰和人欧阳德为之作有《董氏立宗子记》。嘉靖四十年,大宗祠被闽广钟凌秀农民军焚毁。嘉靖四十二年,61岁的南京刑部郎中董燧辞官归里不久,即与董极等官绅一起,倡集族人,在原址上重建大宗祠,其规模更大,占地7000平方米。明万历十年(1582年)《流坑董氏族谱》上清楚地绘制了它的构图,这是流坑董氏最后一次建大宗祠。
古戏台
古戏台又叫“仰山庙戏台”,坐落于中巷东段的南侧,南近“翰林楼”,北*“爵先祠”,是集舞台、看场、四角亭和庙宇于一体的建筑。其布局以东西纵向排列,东西两端分别为舞台和庙宇,中间为看场,四角亭位于庙堂之前,覆于看场之内。在四角亭和庙堂之间为一南北走道,走道两端的戏院墙上相对辟有高大宽敞的拱门,供观众(行人)出入。
戏台包括舞台和看场,砖木结构。舞台为木构,看场鹅卵石铺地,可容纳观众上千人,南北两侧系木构看台。除戏台部分全系当代重建之物外,四角亭和庙宇为明末清初所建。四角亭为木质构架,颇重装饰,平面正方,圆柱落地,檐角起翘,顶覆灰瓦。亭内顶为天花和斗八藻井,枋下有雕花雀替,下层硬挑为鳌鱼造型的木雕,四角斜撑分别为圆雕“倒叠罗汉”的杂耍人物。庙宇为砖木结构,前墙正中辟双开门,直对四角亭,门前为麻条石铺成的三级台阶。庙宇面阔三间,进深四间,青砖铺地,石柱四方抹角,木质梁坊构架,上覆灰瓦。其后拖步间砌双层神坛,供放神像十余尊。庙宇装饰简单,古朴而不失庄严。
关键字: 中国历史 中国古代 建设部 文物局 龙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