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游焦山
在镇江,有金山、焦山、甘露三山闻名,其中,金山以楼阁取胜,而焦山却以碑林而著称。 焦山,又叫樵山,位于镇江市区东北,四面环水,坐落在扬子江心,与对岸的象山夹江对峙,因东汉末年陕中高士焦光隐居于此而得名。传说当年宋微宗皇帝三下诏书而不出,因此皇帝赐名此山为焦山。岛上树木葱郁,流莺飞啭,放眼望去,江南江北尽收眼底,如一块碧玉镶嵌在玉盘之上,又如中流砥柱耸立在长江之中,所以也有人称之为“中流砥柱、镇江之石”。从远处眺望,山寺隐隐约约隐在林木苍翠之间,如被山包裹住了一样,所以,又有人称焦山为山裹寺。 乘着漂亮的轮渡登上焦山,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数米高的、朝着滚滚江水的山门石柱,上面分别写了二副楹联:泉声鸟声钟鼓声声声是幻,山色云色草木色色色皆空。旁边还书有一对:天上人间皆净土,溪声山色总禅机。让人读了顿觉心胸开阔了不少。 定慧寺又叫焦山寺,始建于东汉兴平年间,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在宋朝时,定慧寺亦叫普济禅院,元代改称为焦山寺,清朝康熙南巡游焦山时改名为定慧寺。“定慧”二字是取佛家“由戒生定”之意,因定发慧,去掉一切私心杂念,思想高度集中;“慧”是“闻、思、修”三条途径来增长智慧。定慧是佛家修行之纲领,所以,定慧寺的规模非常宏大,曾有“十方丛林”、“历代祖庭”之美誉。郑板桥有诗赋予:静室焦山十五家,家家有竹有篱笆。由此可见当时定慧寺在佛教禅院中的显赫地位。 在定慧寺天王殿前有一座木质结构的方亭,亭中竖立着一块石碑,石碑镶在整块石头中间,四周雕刻着盘龙,做工极其精美。碑面正反刻有乾隆二次下江南到焦山时作的《游焦山歌》和《游焦山作歌叠旧作韵》的御笔亲书,因是皇帝手书刻碑建亭,故称“御碑亭”。这二块御笔亲赐的碑文,让焦山一时名声大震,给焦山增光添色了不少。文化大革命中,山上的住持方丈与众僧一道乘着月暗风高,将这二块宝贝深埋在瓦砾碎石之中才得以逃过灭顶之灾。这也是国内至今为止保存的最好、最完整、最大的二块帝王御刻,所以更加引得远近文人游客前去观瞻。 焦山出名僧,诗词歌赋、善琴棋书画样样杰才辈出。如清代禅僧几谷、六静和尚是著名的画家,鹤州是拓碑能手,都曾享名一时。郑板桥、柳亚子、康有为等人也都曾在焦山攻读,留有文字瑰宝。 焦山以摩崖石刻闻名于世,古碑荟萃,石刻纷呈,其碑林墨宝之多,仅次于古都西安碑林,为江南第一大碑林。其中被称为“碑中之王”的《痤鹤铭》碑为稀世之宝。 宝墨轩又称焦山碑林,从观澜阁穿过小桥,过假山,便到了掩映在银杏树林下的宝墨轩,也就是著名的焦山碑林。其为北宋初年润州太守钱子高所建。在这里珍藏有460余方碑刻,数量之多,仅次于西安碑林,为江南第一大碑林。其中汉代蔡邕的《焦君赞》,梁代江淹的《焦山述怀》,唐代王瓒诗及《痤鹤铭》碑饮誉古今,被称为“焦山四古”、“焦山四绝”。这些碑刻镶嵌在四廊亭阁之中。在书法艺术上,楷、草、隶、篆千秋竞献,真可谓集历代书法流派之聚合。 从宝墨轩往南,不多远,眼前的一切让人心情为之振奋。只见陡崖峭壁之上,满目石刻尽入眼中。如一幅书法大汇集,这就是著名的焦山摩崖石刻。在这里镌刻有六朝、唐、宋、元、明、清大大小小的历代名人的题诗。汇集了正、草、隶篆各种书法,内容丰富多彩,千秋各异,美不胜收。其中最为珍贵的是陆游与游人踏雪寻仿《痤鹤铭》的题名真迹,词文精彩、字体刚劲有力,让人眼福尽醉、不忍归去。 在轻烟渺渺中,徜徉在修竹纤立、花木扶疏之径,观看千年古树,那如龙盘舞的六朝古柏虬奇古怪,几百年的古槐和银杏依然是那样的苍翠,仿佛在向游人诉说着什么。迈步沿山登级,曲路通幽,眼前豁然亮堂,焦山的吸江楼已在眼前。 吸江楼耸立在焦山东峰绝顶,原名吸江亭,又名吸江楼。亭内四面有木雕佛像,神态各异,所以又称四面佛亭。吸江楼呈八角形,整个结构为水泥仿木,内有狭梯盘旋而上,回廊互通。楼共分为两层,上层横额题有“吸江楼”三字,底层横额写有“江山胜概”四个大字。登楼远眺,眼前豁然开朗,长江两岸尽收眼底。清代名士齐彦槐有诗赞曰:东望海漫漫,扶桑涌一丸。曾登岱岳顶,不及此楼观。水气连天白,霞光照壁舟。遥闻曙钟动,江阔万鹰盘。
关键字: 传说 扬子江 碑林 金山 镇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