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记苏州山塘街
又见山塘,是在世界遗产大会召开前夕。尽管只能匆匆一瞥,但修复段已经初具规模,崭露新姿;浏览之间,未免有一种欣喜。又一次的故地重游,而文化气息更为显露,不禁感触良多。 山塘街全长七里,倘若步行,不免浪费时间,于我等年轻之人不符,于是骑上电驴前往。每次游山塘,我都喜欢从虎丘出发,一路东行。半塘以西,多半绿树临河,可以凭石栏而望青山,观赏风景。半塘以东,则多为店肆,市井百态,可以留连。如此,先赏远近景物而后看风土人情,间有古迹凭吊,委实乃游历山塘的绝佳方式。 望山桥以东,沿街路面俱已整修完毕。原本凌乱或铺设不良之处,都统一换上了花岗石板。只是这石板都是经过现代工艺切割而成,表面极为平整,与原存的石板相比,少了几分历史印记,总是美中不足。当然,比之原先的六角水泥块,则大为改善了。举目而望,发现电缆等管线依然犹如蜘蛛网,横行于墙瓦之间。看来这个新整修的路面尚待再痛苦一次,方能安宁了。 除此,山塘街仍然旧貌,没什么看头。直到新民桥下,始见修复试验段的容貌,方才欣欣然观看。新民桥底两侧,画栏已经装修完毕。木制的栏框里面,安放了数张反映修复段新貌的照片,少了商业气息,与景物自然协调。 山塘街修复试验段大约三百余米,从新民桥堍至御碑亭。我上回来看的时候,扇子会馆以东尚未整修,极目尽是糟糕。如今岗州会馆经过修缮,气宇轩昂,隐隐然有大气派,令人不免生出往日繁荣景象的联想。沿街大红灯笼高挂,颇为喜气。红灯笼下,各个墙壁的粉刷显示出修旧如旧的印记,喜气之余不失庄肃。 抬望古戏台,两根黑漆立柱上多了一双描金对联,与正上方的“普天同庆”交相辉映,蔚为壮观。而古戏台前方的两侧,木制窗户扇扇俱开;令人不由得想象那古时候,梨园中人正在戏台上演出昆曲,咿咿呀呀中,间杂喝彩。而旧时的千金小姐、小家碧玉,在洞开的窗户间若隐若现,或呷一口碧螺春,或嗑几粒葵花子,品几样蜜饯,真是数不尽的风流往事,道不清的闲情逸致。总之其意之惬,甚至可以感染今人,感染到此时独立于古戏台下的我。 沿街的商铺多半已有买家,一些工艺品商店、风味小吃店的牌子已经挂于门上,只待营业。其中不乏有名的传统老店,诸如采芝斋、五芳斋、黄天源、得月楼等等。令人可喜的是,山塘街不惟大引老字号商铺,而且设置了木雕、玉雕、刺绣、缂丝、苏扇、石壶等前店后坊式的商铺,既发展了商业,又保持了苏州的特色与传统,可谓用心良苦。 是的,山塘街的修复一定是保护性的,而不是破坏性的,不然如何对得起老祖宗的遗留?如何对得起“苏州”这两个蕴涵丰厚的字? 山塘街既号称“神州第一街”,有国家、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十一处,市级控保建筑十三处,古牌坊九处,各地商人兴建的会馆八所,还有古井、古桥、古驳岸等,所具内容丰富,文化底蕴深厚。我游历于此早已不下十次,但每每均有意犹不尽的感慨。留连之间,总是对着那一块块记录着苏州历史,记录着旧时七里山塘辉煌的铭牌仰止,生出一番又一番的感触。 除了原本修复的玉涵堂、安泰救火会等,这次我看到了江南衣馆、泉州会馆、御碑亭等俱崭露头角。江南衣馆大门紧闭,惟可见墙上的四个砖雕隶书。泉州会馆虽然建筑体型不大,但气势威严,可比古时衙门,且建筑色彩应袭了泉州的地方特色,独特中显出不凡的气质。御碑亭以前只是个空壳旧亭,如今内中树立了一方乾隆御书的石碑。亭子檐顶增加了粉饰,极为细致。尤其檐立面绘刻的数只梅花小鹿,体态娇小,栩栩如生,大是可爱。 从会馆街至御碑亭一段,路面铺设的石板却高低坑洼,或缝隙甚大,或石形破败,总之丑陋不堪,相比其余景致,未免煞了风景。另外,如果将横向铺设的石板换成整条整条的,走在上面,就多了一种石阶的味道,比之现今用小块的石板联接起来的效果,当有大改善。 走至山塘街的尽头,发现渡僧桥已经拓宽成双车道,铺设沥青。站在桥上望去,阊门吊桥修缮一新,成了廊桥样式。再望过去,便是古城门了。 我骑在电驴上遥望阊门的时候,身边有两位老者对着初见气势的古城门指指点点,交谈着此处地带的历史。原来,这两位哥们也是同道。我趋近侧耳,有兴趣想听听。他们闲扯着自己年轻时候甚至童年时候,旧时七里山塘的过去,那一个地方是什么店铺,那一个地方曾经是什么样子的,两者或争论,或交头而笑,不亦快哉。 我想,将来我也会同样老去;待到彼时,我将给我的子孙讲述什么呢?或许,我提到苏州的时候,再不必像如今的老人那般,只能在记忆中搜索旧时七里山塘的辉煌罢。
关键字: 世界遗产 修复 山塘街 电驴 苏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