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游记之灵山大佛
大佛所在的位置为唐玄奘命名的小灵山,故名灵山大佛,原为历史名刹祥符寺的旧址,一九九六年, 为保存古迹,弘扬文化,在恢复祥符寺的同时,兴建了八十余米高的露天青铜释迦牟尼立像。 灵山大佛内的除大佛外气势最宏伟的就属九龙灌浴了。该景观取自佛教故事,内容为展示佛祖释迦牟尼诞生时的宏大场面:一尊高达7.2米的太子佛塑像立于巨型莲花之中,四大力士托起莲花,周围绕以九龙喷泉以及八个供养人,随着专门为之创作的“佛之诞”音乐奏响,莲花开合,通体鎏金的太子佛从中徐徐升起,在九龙喷水形成的水幕中自转一周,场面甚为绚丽壮观。据说佛祖释迦牟尼一生下来就不同于常人,他能走路会说话,不用旁人扶持便向东南西北各走七步,每走一步脚下就涌现出一朵朵莲花来,最后他站在一朵莲花上,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做狮子吼“天上天下,为我唯尊”顿时天空出现了九条龙喷出净水为他沐浴,仙女们也纷纷散下花瓣,奏起仙乐,供养我们的佛祖。 除此之外,给我留下印象深刻的还有佛足坛、五知门、菩提大道、降魔浮雕、祥符寺。佛足坛是两只长1.2米,宽0.6米的巨大佛足印,正是佛祖释迦牟尼留下的足迹。据说,佛祖在世时,不主张世人为他造像膜拜,在他即将寂灭时,于印度摩揭陀国留下脚印,并对其弟子说:“见到足印,如同见我”。日后,信众便以佛足作为膜拜之圣物。灵山的佛足并非凭空建造,而是有一定的依据:在《大唐西域记》中记载,玄奘走过释迦牟尼成道的足迹一一隆重膜拜,并将图案带回中国,呈给唐太宗,后奉旨按图刻石供奉。 五智门南北面刻有佛教“六度”之“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六对大字。“六度”通俗的说就是学佛之人达到佛法大智慧的六种行为准则。 “布施”就是叫人放下自私心,多为别人着想,把有价值的东西施舍给别人。一般人习惯上都是自我中心,为自己打算,学佛则是要“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多为别人着想, “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深一层说,布施不仅仅是将财物给他人,更要将做人的道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宇宙人生的真相这些有关“生命智慧”的学问告诉别人,让人生更充实、活得更有意义,这叫“法布施”。“持戒”也不只是通常以为的“宗教的清规戒律”,而是指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佛教倡导“戒杀生”“戒偷盗”等等,从根本而言就是在引导众生遵循自然规律、遵守伦理道德、坚持做人准则、保持社会公德,争作一名遵纪守法的好公民。释迦牟尼涅槃前,有弟子问以后佛法该如何住世,释迦牟尼说:“以戒为师”,由此可见“持戒”是非常重要的。“忍辱”则是指要甘于忍受痛苦和屈辱,所谓“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能忍之人,必定是坚韧之士。在“五智门”的另一面居中的是“精进”,在六度里,“精进度懈怠”,是要修行人努力不懈、持之以恒、勇往直前。由此可见通常认为佛教是“消极”、“悲观”、“逃避”、“厌世”的说法是完全错误的。佛教同样是非常积极、“与时俱进”、努力奋发的。 “禅定”就是让我们学会静下心来思考问题,学会以平常心对待每一件事情。也只有真正把前五个“度”融会贯通,才有可能达到“般若”的境界,也就是获得了佛教的大智慧。也就真正懂得了人生的价值和生命的意义。 菩提大道两边种植有百余棵银杏树,在我国历来是把银杏树视为佛门圣树来代替菩提树的。因银杏树的树龄很长,可以称为植物中的活化石,也象征着佛教文化的源远流长。又因佛祖释迦牟尼当年于菩提树下悟道成佛,所以菩提在佛教中即是觉悟之意,“菩提大道”又被称为“觉悟之道”。菩提大道中央饰有七朵莲花,这取自佛祖出生时“步步生莲”的典故,过会儿我会向大家仔细介绍。走在莲花上就如同与佛祖在同行,道边上的不断云纹,谐音就是“不断运”,走一走寓意好运不断,福气连连。 降魔浮雕讲述了佛祖“降魔成道” 的过程。佛祖经历了六年的苦行,但仍没有悟出解脱之道,于是他放弃苦行,到河中洗去了六年的污垢,接受了牧羊女供养的羊奶之后,稍微恢复了一些原气,便坐在一个菩提树下,发了一个大愿:“如果今生不能求得正果,便再也不起来了”。佛祖在树下静思七天七夜,在他将要成佛的刹那间心魔来袭,有关享乐的诱惑、财势的诱惑,美女的诱惑以及恶势力的威胁一齐袭来。佛祖不为所动,最终把它们一一降服,终于得道成佛。我认为对于每个人而言,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只有坚定信念,战胜自己,才能有所成就。 正对的天王殿,便是祥符寺山门。殿内供奉四大天王,分别代表着风调雨顺,寓意国泰民安。为什么正面供奉的又是笑呵呵的弥勒佛呢?因为佛分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过去佛是燃灯古佛,释迦牟尼是现在佛,弥勒佛便是释迦牟尼佛的接班人,但要过五十六亿七千万年以后才能继承佛位,所以称之为未来佛。其实现在的弥勒形象,并非弥勒本身,而是依据五代时期的契此和尚,也就是常说“布袋和尚”的原型塑造而成。因其形象和蔼可亲,所以千百年来深得老百姓认可。走出天王殿,可以看到钟楼、鼓楼。钟楼里设置有 “江南第一钟”。重12.8吨,高3.5米,下口直径2.5米。每年的元旦和除夕都会举行隆重的撞钟仪式,因佛经中记载人生有108个烦恼,每撞一下便能去除一个烦恼,撞完108下,你就去除人生的108个烦恼,所谓“闻钟声,烦恼轻,智慧长,菩提增”听到钟声能解除烦恼,增长智慧。接下来气势雄伟的建筑,则是寺庙正殿大雄宝殿。“大雄宝殿”一匾为朴老题写。它是专门供奉佛教缔造者和最高层领导者——“佛”的大殿,大雄是对佛祖释迦牟尼的尊称,意思是说佛有大智力,一切无畏。走进来看到中间坐着的是佛祖释迦牟尼的说法相。佛祖的两边,一老一少立着两为弟子,少者阿难,老者伽叶,后面的火焰板是光明和温暖的象征,两旁边的抱联,是由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江苏省佛教协会会长、原方丈茗山所题写的。“山灵地灵人灵,灵心能成大佛;水净空净陆净,净土即在此方”。两侧是十六罗汉。后面则是由整块汉白玉雕成的净瓶观音像。 此外,在祥符寺广场上值得一提的是左侧矗立的“天下第一掌”以及右侧的大型青铜艺术珍品“百子戏弥勒”。“天下第一掌”高达11.7米,相当于三层楼房的高度,宽5.5米,仅手指直径就达1米,掌心千辐轮直径2米,总重量达13吨。这是按灵山大佛右手以1:1的比例复制而成,也就是说形状大小完全一样。佛掌的印相为“施无畏印”,寓意驱除众生痛苦,抚慰众生心灵,令众生无畏无惧。对比如此庞大的手掌,可见大佛的雄伟高大了。因“佛手”与“福寿”谐音,所以我们常说“摸摸佛手,增福添寿;抱抱佛脚,平安如意。”既然有幸来到灵山胜境,我们不妨带着美好的心愿去摸摸佛手,让大佛为您驱除烦恼,保佑您一生平安。“百子戏弥勒”高3米,宽7.8米,重9吨。斜倚而卧的弥勒神情和蔼,笑容可掬。在弥勒硕大的身体上,塑有整整一百个正在嬉戏耍闹的小顽童,各个形神各异,栩栩如生。您看:他们有的在叠罗汉,有的在拔河,有的在拿小树枝桶弥勒的肚脐,更有调皮的竟然在弥勒身上撒尿。但弥勒一点也不为所动,依旧乐呵呵。这些小顽童为何如此捉弄弥勒呢?据说他们是在考验弥勒的肚量,是否真如世人称道的“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慈颜常笑,笑天下可笑之人。”事实证明,只有心胸开阔之人才是真正拥有快乐的人。 大佛所在的位置为唐玄奘命名的小灵山,故名灵山大佛,原为历史名刹祥符寺的旧址,一九九六年, 为保存古迹,弘扬文化,在恢复祥符寺的同时,兴建了八十余米高的露天青铜释迦牟尼立像。 灵山大佛内的除大佛外气势最宏伟的就属九龙灌浴了。该景观取自佛教故事,内容为展示佛祖释迦牟尼诞生时的宏大场面:一尊高达7.2米的太子佛塑像立于巨型莲花之中,四大力士托起莲花,周围绕以九龙喷泉以及八个供养人,随着专门为之创作的“佛之诞”音乐奏响,莲花开合,通体鎏金的太子佛从中徐徐升起,在九龙喷水形成的水幕中自转一周,场面甚为绚丽壮观。据说佛祖释迦牟尼一生下来就不同于常人,他能走路会说话,不用旁人扶持便向东南西北各走七步,每走一步脚下就涌现出一朵朵莲花来,最后他站在一朵莲花上,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做狮子吼“天上天下,为我唯尊”顿时天空出现了九条龙喷出净水为他沐浴,仙女们也纷纷散下花瓣,奏起仙乐,供养我们的佛祖。 除此之外,给我留下印象深刻的还有佛足坛、五知门、菩提大道、降魔浮雕、祥符寺。佛足坛是两只长1.2米,宽0.6米的巨大佛足印,正是佛祖释迦牟尼留下的足迹。据说,佛祖在世时,不主张世人为他造像膜拜,在他即将寂灭时,于印度摩揭陀国留下脚印,并对其弟子说:“见到足印,如同见我”。日后,信众便以佛足作为膜拜之圣物。灵山的佛足并非凭空建造,而是有一定的依据:在《大唐西域记》中记载,玄奘走过释迦牟尼成道的足迹一一隆重膜拜,并将图案带回中国,呈给唐太宗,后奉旨按图刻石供奉。 五智门南北面刻有佛教“六度”之“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六对大字。“六度”通俗的说就是学佛之人达到佛法大智慧的六种行为准则。 “布施”就是叫人放下自私心,多为别人着想,把有价值的东西施舍给别人。一般人习惯上都是自我中心,为自己打算,学佛则是要“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多为别人着想, “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深一层说,布施不仅仅是将财物给他人,更要将做人的道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宇宙人生的真相这些有关“生命智慧”的学问告诉别人,让人生更充实、活得更有意义,这叫“法布施”。“持戒”也不只是通常以为的“宗教的清规戒律”,而是指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佛教倡导“戒杀生”“戒偷盗”等等,从根本而言就是在引导众生遵循自然规律、遵守伦理道德、坚持做人准则、保持社会公德,争作一名遵纪守法的好公民。释迦牟尼涅槃前,有弟子问以后佛法该如何住世,释迦牟尼说:“以戒为师”,由此可见“持戒”是非常重要的。“忍辱”则是指要甘于忍受痛苦和屈辱,所谓“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能忍之人,必定是坚韧之士。在“五智门”的另一面居中的是“精进”,在六度里,“精进度懈怠”,是要修行人努力不懈、持之以恒、勇往直前。由此可见通常认为佛教是“消极”、“悲观”、“逃避”、“厌世”的说法是完全错误的。佛教同样是非常积极、“与时俱进”、努力奋发的。 “禅定”就是让我们学会静下心来思考问题,学会以平常心对待每一件事情。也只有真正把前五个“度”融会贯通,才有可能达到“般若”的境界,也就是获得了佛教的大智慧。也就真正懂得了人生的价值和生命的意义。 菩提大道两边种植有百余棵银杏树,在我国历来是把银杏树视为佛门圣树来代替菩提树的。因银杏树的树龄很长,可以称为植物中的活化石,也象征着佛教文化的源远流长。又因佛祖释迦牟尼当年于菩提树下悟道成佛,所以菩提在佛教中即是觉悟之意,“菩提大道”又被称为“觉悟之道”。菩提大道中央饰有七朵莲花,这取自佛祖出生时“步步生莲”的典故,过会儿我会向大家仔细介绍。走在莲花上就如同与佛祖在同行,道边上的不断云纹,谐音就是“不断运”,走一走寓意好运不断,福气连连。 降魔浮雕讲述了佛祖“降魔成道” 的过程。佛祖经历了六年的苦行,但仍没有悟出解脱之道,于是他放弃苦行,到河中洗去了六年的污垢,接受了牧羊女供养的羊奶之后,稍微恢复了一些原气,便坐在一个菩提树下,发了一个大愿:“如果今生不能求得正果,便再也不起来了”。佛祖在树下静思七天七夜,在他将要成佛的刹那间心魔来袭,有关享乐的诱惑、财势的诱惑,美女的诱惑以及恶势力的威胁一齐袭来。佛祖不为所动,最终把它们一一降服,终于得道成佛。我认为对于每个人而言,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只有坚定信念,战胜自己,才能有所成就。 正对的天王殿,便是祥符寺山门。殿内供奉四大天王,分别代表着风调雨顺,寓意国泰民安。为什么正面供奉的又是笑呵呵的弥勒佛呢?因为佛分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过去佛是燃灯古佛,释迦牟尼是现在佛,弥勒佛便是释迦牟尼佛的接班人,但要过五十六亿七千万年以后才能继承佛位,所以称之为未来佛。其实现在的弥勒形象,并非弥勒本身,而是依据五代时期的契此和尚,也就是常说“布袋和尚”的原型塑造而成。因其形象和蔼可亲,所以千百年来深得老百姓认可。走出天王殿,可以看到钟楼、鼓楼。钟楼里设置有 “江南第一钟”。重12.8吨,高3.5米,下口直径2.5米。每年的元旦和除夕都会举行隆重的撞钟仪式,因佛经中记载人生有108个烦恼,每撞一下便能去除一个烦恼,撞完108下,你就去除人生的108个烦恼,所谓“闻钟声,烦恼轻,智慧长,菩提增”听到钟声能解除烦恼,增长智慧。接下来气势雄伟的建筑,则是寺庙正殿大雄宝殿。“大雄宝殿”一匾为朴老题写。它是专门供奉佛教缔造者和最高层领导者——“佛”的大殿,大雄是对佛祖释迦牟尼的尊称,意思是说佛有大智力,一切无畏。走进来看到中间坐着的是佛祖释迦牟尼的说法相。佛祖的两边,一老一少立着两为弟子,少者阿难,老者伽叶,后面的火焰板是光明和温暖的象征,两旁边的抱联,是由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江苏省佛教协会会长、原方丈茗山所题写的。“山灵地灵人灵,灵心能成大佛;水净空净陆净,净土即在此方”。两侧是十六罗汉。后面则是由整块汉白玉雕成的净瓶观音像。 此外,在祥符寺广场上值得一提的是左侧矗立的“天下第一掌”以及右侧的大型青铜艺术珍品“百子戏弥勒”。“天下第一掌”高达11.7米,相当于三层楼房的高度,宽5.5米,仅手指直径就达1米,掌心千辐轮直径2米,总重量达13吨。这是按灵山大佛右手以1:1的比例复制而成,也就是说形状大小完全一样。佛掌的印相为“施无畏印”,寓意驱除众生痛苦,抚慰众生心灵,令众生无畏无惧。对比如此庞大的手掌,可见大佛的雄伟高大了。因“佛手”与“福寿”谐音,所以我们常说“摸摸佛手,增福添寿;抱抱佛脚,平安如意。”既然有幸来到灵山胜境,我们不妨带着美好的心愿去摸摸佛手,让大佛为您驱除烦恼,保佑您一生平安。“百子戏弥勒”高3米,宽7.8米,重9吨。斜倚而卧的弥勒神情和蔼,笑容可掬。在弥勒硕大的身体上,塑有整整一百个正在嬉戏耍闹的小顽童,各个形神各异,栩栩如生。您看:他们有的在叠罗汉,有的在拔河,有的在拿小树枝桶弥勒的肚脐,更有调皮的竟然在弥勒身上撒尿。但弥勒一点也不为所动,依旧乐呵呵。这些小顽童为何如此捉弄弥勒呢?据说他们是在考验弥勒的肚量,是否真如世人称道的“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慈颜常笑,笑天下可笑之人。”事实证明,只有心胸开阔之人才是真正拥有快乐的人。 此次游灵山大佛给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我觉得这是提高个人自身修养的根本,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不作恶,多行善,而且是无论多小的善都要去行,有善不能不行。我们这样做了,我们的内心与外在的行动都会改变,你的个人修养会达到一个新的高度。佛不是念经,不是坐禅,最重要的是我们能把佛在生活中体现,将他人的困难看作是自己的责任,帮助他人,提升自己。同时,我还注意到灵山大佛内每个景点都是在祝福人们,在提醒人们时刻要反思自己。人应该想明白自己的价值和意义。我觉得佛的意义就是救人者常自救,与人乐者常自乐!
关键字: 佛教故事 大学 弘扬 灵山大佛 释迦牟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