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天平山游踪
11月15日早间9点,一个秋意正浓,寒风瑟瑟的日子,我独自背上行囊,跨上相机,坐上了开往天平山的游4号公交车,去拜访那片慕名已久的枫林。也许由于不是双休日的关系,一路行去,并无多少乘客,也未闻本地人的“吴侬细语”,倒是上海话不绝于耳,想来“苏州和杭州是上海的后花园”这句话果真不假。 说到“吴侬细语”,想起了去年的11月间与公司同事同游扬州的经历,泛舟于瘦西湖上,掌舵和摇橹的是一扬州本地女子,操着本地话为我们轻声吟唱了首大意是一女子送郎远行的歌,当真是委婉动人,尽显江南女子的婉约与柔情,现在想来仍觉回味无穷。有些人把“上海话”也归于“吴侬细语”,我觉得这是很不恰当的,总觉得上海方言偏于冰冷和调侃,根本不适合表达细腻的感情,和“细语”是丝毫沾不上边的。看来要真正感受“吴侬细语”的魅力,再行苏州时定要在木渎古镇老街的戏楼里泡上一杯茶,和当地的老人们一起听听评弹了。 经过一个小时的车程,游4到达了终点站-灵岩山(游4是翻牌车,70分钟才有一班直接到达天平山),下车后即乘坐一辆2轮摩托,直奔天平山,用时5分钟,花费5元。 走入天平山的正门,迎面的小道两旁是一米多高的枫树和盆栽的一串红,一直延伸到道路的尽头,那深沉的暗红和鲜艳的大红直扑入眼帘,仿佛在热切欢迎我的到来。不及细看范公的祠堂和山底的风景,我急切的踏上了上山的道路。才行不及百米,就见一茶室,据说茶水取自天平山上著名的白云泉。白居易有诗云:“天平山下白云泉,云本无心水自闲。何必奔冲下山去,更添波浪向人间。”喜品茗之人泡一杯茶,倚栏而坐,凭栏远眺,山下风景,尽收眼底,所谓“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想来也不过如此吧。然而我对于茶是一窍不通的,况又心系红枫,驻足片刻,便继续登山之路了。 天平山高仅200余米,道路没有想象中的难行,一路行来,不知不觉中已到达山顶。山顶地势开阔平坦,“天平山”也因此得名,是个集体合影留念的好地方。但是山路中并无满目皆红的景致,枫树也并未见到多少,只有几棵有着400年以上树龄的“枫香树”孤傲的矗立于山路旁。树约有5层楼高,枝繁叶茂,是范仲淹的十七世孙范允临种植,几百年来,静静的聆听着路人对范仲淹的赞叹与惋惜,想来范公若泉下有知,也该宽慰了。 在天平山顶往下望去,在一条小湖周围有一片红色显得特别的扎眼,让我的精神为之一振。稍事休息,就匆匆从后山的石路下山了。到了在山顶所见的湖边,踏上湖中的九曲桥,在湖心环顾四周,大部分都是红透的枫叶,仿佛都在默默地燃烧自己的生命,灼烧着游客的视觉。更兼湖水清冽,鱼儿嬉戏,几堆略显残败的荷叶上点缀着一两朵粉红色的绽放的荷花,真是水清、鱼欢、花美、叶红,怎一个“美”字了得!印度大师泰戈尔说“使之生如夏花之绚烂,死若秋叶之静美。”“生如夏花”展示的是生命的一种热烈、奔放、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美,毫不掩饰的释放着自己的热情。然而这秋天的枫叶却也向人们诉说着生命的静逸、内敛、沉着之美,毫不张扬,在这万木凋零的季节里安静的细细品位生活。“夏花”之美想让人努力生活,而这“秋枫”之美直让人想醉死其中。生原来也可如这秋枫般静美。 回程的游4路公交车开动了,而在那片天平山的枫林中却留下了我2005年的整个秋天。
关键字: 上海话 公交车 后花园 本地人 杭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