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人的善卷洞
去年冬月的时候,我有幸随某团赴南方考察学习。我们消受了秦淮之水、三潭印月、虎丘雄姿、外滩繁嚣,消受了六合塔钱塘潮,无锡景太湖烟波,也曾激动,心潮澎湃,但不知道还有使我们痴迷神醉如临太虚幻境的所在——善卷洞,在等着我们。 她滨临太湖西岸宜兴丁蜀镇西约四十五公里的地方。车子载着我们沿山坡上行,停在大约山顶的地方。在一片翠竹和芭蕉叶的掩映下,一亭翼然,上书“善卷洞”三个字。我们便拾阶而上,至一平台处,观群山郁郁葱葱,惠风和畅,南国的冬也是这么暖洋洋地。向导告诉我们,每人预备一把手电,洞内崎岖黑暗,须小心才是。我们便遵嘱沿洞口踏阶而下,光线渐透不进来,眼前阴森森的,似乎藏着无边的黑暗。正踯躅,有微光在前面闪耀,近时,只见一大厅峨然,里面缀满各色小灯,像翡翠,像星辰,辐射着一簇簇淡淡的浮光,返晕出一片朦胧的烟雾。厅的正中央,一片开阔的巨石上一巨象巍然雄立,那长长的鼻翼直擎洞顶,像是要擎住那万钧巨石。巨象的头上,一石鹰凌空展翅,虎视象的背侧;背侧上,石猴攀石折枝,正在追随一跑动的小兔子……。象高约十米,直擎洞顶,顶的巨大苍穹上凿有几个雄浑的大字:“鹰象大场”。“场”的左侧,一股清澈的泉水浅浅摇曳,水中“莲花”并蒂,袅袅娜娜,或含苞,或怒放,或含情如少女明眸,或相偎似情人相昵,唱出那清清的影和曲曲的波。这时向导要我们抬头看高处——原来那水中石莲全为空中倒映——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如斯! 沿着左侧的石阶往上走,我们来到了另一个大厅,只觉一股暖流扑面而来,沁人肺腑。向导告诉我们:这是“云雾大场”,冬暖夏凉。但觉缥缈浮浮的流烟衾着你,衾着你,以饧涩的眼波濯你的尘雾,透你的灵魂,然后做袅袅的飘,缠绕那峥嵘的钟乳,映她的秾姿,洗她的秀骨,濡她的韶髻……钟乳悬姿各异,状神状物,狰狞可爱,在灯光的作用下变幻莫测。再往里,在一片怪石的挟持下,当年坐山雕的巢穴、白骨精的白骨洞赫然眼前,令人大吃一惊!——原来电影《三打白骨精》中的白骨洞和《智取威虎山》中的坐山雕府穴外景就在这里。那忽明忽暗、闪着冥冥青光的所在,使人陡然从刚才的天堂进入了地狱,浑身猛一激灵,用手摸,头上却是汗涔涔的样子。厅的右侧有一洞口,洞口上赫然大书“百病能除”,乃荣毅仁亲笔。据说他初来宜兴,有朋友邀他去善卷洞一游,他报恙在身,不去。后经朋友游说,不想一次游洞回来,病已全无,激动之余,便亲笔书了这几个字,令石工镌于斯。 怀着告别仙境的心情,我们离开了“云雾大场”,进入侧洞。洞内仅容一人通过,狭而高峭,每转弯处皆有灯光照耀,上书“雷鸣”、“鼓声”、“山崩”、“万马千军”等字。但觉耳畔或雷鸣交加,大雨滂沱;或战鼓声声,山撼地裂;或马嘶人喊,惊天动地……正纳闷声音自何而来,不觉已出了窄洞,眼前豁然大亮,一飞瀑从天而降,携白练舞姿翩跹。向导方解释刚才洞内的千百种声音乃瀑布声入洞穴,转弯抹角所为。眼前是一团娇嫩的碧玉,厚厚地编织着一个柔腻的梦想,被一颗颗从天而降的大珠小珠们掠剪得荡来漾去,朦胧在烟里雾里,永不愿再醒来。身后是一巨大的洞口,曰:“水帘洞”,洞内小舟摇曳着朝我们漂来。于是我们便有幸作这一次“跨洲际”的水上漂游了(有人问向导:“从这里出去到哪里了?”向导笑曰:“非洲。”)。洞阴森森,水碧茵茵,不时有灯光刺破沉寂,辉映那“可以到马来西亚,菲律宾”的漩涡,洞口。“真能随漩涡到马来西亚,我情愿跳下去一试。”船上于是哄然而笑,笑声朗朗地在洞内萦回。洞内忽窄忽宽,头上的石头亦每每探下大半个身子与游人说话,船夫一双手按壁忽左忽右,小舟便悠悠晃晃地向前漂动。不一会,我们便又重见光明了。 却是已到了山下。抬首再望那一片竹林,依然葱笼故我,只是一叠叠一浪浪地直漫了上去,看不见山顶,方知仙缘已绝,人间重温。于是拖了闲步,慢慢地往前移动,猛看见一墓碑,上书“梁山伯祝英台之墓”,惊诧之余,思想这一对千古痴情鸳鸯如何安家在这里?——只不见彩蝶的影子,大概还不是时令吧。这时,一对青年男女嬉戏着从竹林中跑过,破我沉寂。看他们时而追随,时而依偎,我不觉替古人流泪——梁祝若生于现时,该不会演那幕呛人泪下的爱情悲剧了吧? 正痴憨,忽闻被后人喊。看时,却是刚才那船夫。“——同志,你们谁丢了东西?”他环视左右,操着一口浓浓的苏杭普通话,微笑着问我们。“没有哇?”大家面面相觑,各自查看自己的行李、口袋。“糟糕!”我心里一咯噔——钱包不见了!这时小伙已发现了我的失态,忙说:“你丢的皮包吧?内有什么?”“一千元现金和我的身份证、工作证,并一些车票、发票之类的东西。”我说。“还有一个速写本,对不?”“对,就这些!”我忙回答他。“——给你,点点看。”他把皮包递了过来,见我分毫不差,便作告别。我忙从钱包里抽出一百元谢他,他执意不收,最后竟愤然作色,我方罢。大家于是要他留下名姓,他边跑边大声地喊:“要留就留善卷洞吧,我们都是此地人!”入得洞口,便一跃,小舟如梭而去。 我们于是伫立良久,良久……
关键字: 三潭印月 六合塔 南方 善卷洞 钱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