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阴江苏学政文化旅游区
学政文化旅游区是整个学署的重心,面积共有2.65公顷。其中又分为学政衙署遗址、古民居、学政文化广场和雪浪湖景区四个区。1、“天开文运牌坊站在这里,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学署的整个布局。她是以学政文化旅游区为中轴,向后延伸至学署后花园中山公园的生态休憩区,中轴的东边是游乐活动区。 在我们眼前的便是遗址区的头门“天开文运牌坊。江苏学政衙署于明万历42年(1614年)在中山公园(当时称“清机园)前建设了学政衙署。各位请看这抽象的粗石牌坊,横匾上书“天开文运四字,特集大书法家、政治家康有为的北魏体,意思是“天降大任,文运勃兴。左右两边的横联:“文章有神浩气贯长江南北,风雨不动欢颜开广厦万千,是光绪皇帝的老师一林天龄在江阴任学政的时候写的,现由我们江阴籍中国国书法家协会主席沈鹏先生(汉简隶书)所书。林天龄,福建长乐人,同治十三年(1874年)在江阴任学政。这是他挂在衙署大堂抱柱上的楹联。意思是,你必须有博大的胸怀、高尚的情操,才能写出横贯大江南北的文章,做官后不能因利益影响自己的气节,要体谅百姓的苦衷,多为人民办实事、办好事;下联则借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之意。两边的四个石柱上写着“文章司命,风教总持。这八个大字原来在衙署广场的东西辕门上,当时上至文武官吏下至百姓都不允许乘轿、骑马进入,必须从照壁外面绕道而进。另外广场上竖有两根高大旗杆,大旗上写着“钦命江苏督学部院字样。如今这八个大字苍劲有力,依然显示了当年学政衙署的庄严与肃穆气势。历史遗产的保护并不意味着复古,而是历史作为一种精神遗产以一种新的形态被延续下来。2、仪门旧的学署十三进格局是按照风水理论中的穿宫九星法营造的布局,坐北朝南。如今的学署遵循原本的布局,在学政衙署古建筑十三进格局中,仪门的雕梁画栋是仅存的古建筑。3、学政衙门大堂大堂是十三进格局中仪门后的一进,它“北负万寿山,西连雪浪湖,界广福寺,虽历经兵燹,但学政们勤于增修,到清道光年间,大堂连同东西两旁的考棚一次能容纳1498名考生。改扩建的大堂采取钢结构玻璃影壁的建筑形态,钢和玻璃这种现代科技的融入,是学政文化区的一大创新,体现了“释古而不复古的造园理念,它为学政文化区赋予了新的生命。这里陈列了124任学政的简介,历时292年。江苏学政是明清两代管理全省科举和学务的重要官员,这里有我们熟悉的宰相刘罗锅刘墉,南菁书院的创办者黄体芳等。明清两代的江苏学政,一般由朝廷特派选翰林出身的官员担任,每届三年。三年中,要对全省八府三州进行考试。学政的职位相当于省教育厅厅长,但它的权限还要比教育厅长大的多.学政在当时是与巡抚平级,且不受巡抚节制,学政的奏折是直呈皇帝的。这是清代江苏学政衙署的平面图、依照那时的学政衙署应设立在省城,而江苏却设在了江阴。据史料记载,明万历年间衙署未设在省城,在当时全国只有三处衙署:安徽太平府、陕西三元县、江苏江阴。江阴学政衙署要接纳来自8府3州的考生,由此可见学署在当时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一般省份的学政衙门大多设在省城,但为什么江苏省又何以会把学政放到江阴来呢?江阴只是一个小小的县城.何以会把学政放到江阴来呢?江阴只是一个小小的县城,何以成为学政衙署所在地呢?这主要是因为江阴地理和交通的便利。江阴既处在南京和上海之间,是江苏四方的正中位置。也位于长江下游江面最狭窄处,方便渡江。同时江阴交通发达,经济繁荣。历史上以商港、纺织业著称。早在宋代,江阴就是重要商埠,为全国11个市舶司之一。江阴身处江南水乡,舟船远比车马重要,早在宋朝《太平寰宇记》称之为“三吴襟带之邦,百越舟车之会了。而且,当时江阴人文盛,是吴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是泰伯季子化育之乡,江阴成为学政的首选之地也就不足为奇了。
关键字: 中山公园 古建筑 所在地 文化区 旅游区 江苏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