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文通塔
楚州城西北隅,古运河堤东侧,风光旖旎的勺湖之滨,巍然耸立在着一座古塔,名为文通塔。这座塔是具有佛教传统的古建筑,全部是砖结构,无梁柱,高十三丈三尺,七层八角。现在看到的它的外形为黄身青檐,是经整修粉刷的,在阳光映照下,显得十分古朴典雅。塔内如今可登至四层,底层四尊释迦牟尼像,神采奕奕,顶层观音大士坐莲台,维妙维肖。过去因年久失修而已摇动腐朽的楼板及登塔转梯,均已修复。从四层塔楼的东南窗口凭栏远眺,淮安全城景象尽收眼底。文通塔,原名尊圣塔,巍然屹立于淮安古城西北隅运河之畔、勺湖之滨的“文通塔苑内,古朴而又庄严,是富有佛教风格的古典建筑。文通塔始建于唐中宗景龙二年(公元708年),距今已一千二百八十多年的历史。据清代《淮需小记》所载;唐代武则天时,西域碎叶和尚僧伽大士曾来楚州(淮安),景龙二年僧伽大 士应召入宫,尊为“圣僧,称为弟子。唐中宗李显令楚州这僧伽大士(圣僧)建造“龙兴万寿禅寺,并造“尊圣塔一座。因旁有晋代的文通寺,故后改名为“文通塔。文通塔原为木塔,现存砖塔为北宋太平兴国九年(公元984年)改建后的模式。七层八角,砖迭出挑而成的腰檐六道。五层以上是穹窿式八角形藻井;底层较高,下部砖壁略向里收进,塔身呈抛物线状。初建时高十三丈三尺(合44.1米)。顶层有一尊慈祥的观音菩萨端坐于莲花峰上;底部有四尊释伽牟尼塑像头顶华盖,相背而坐,面朝四方,维妙维肖,神采奕奕,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高度的艺术天才和创造才能。明崇祯二年(公元1629年),尊胜塔重修,因旁有文通寺,故改名为文通塔。清道光十八年(公元1838年)秋又重修,与明初建的城南隅的龙光阁(今已毁)遥遥相对,quot;以壮文峰quot;(语见《重修山阳县志》),故又曾更名为文通塔。 解放后,文通塔被列为江苏省三级文物保护单位,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中曾重修过。最近一次的重修是在七十年代末,周围还建起围墙,院门题额曰quot;文通塔苑quot;,为我省名书法家武中奇所书。 这座塔现在成了勺湖公湖公园的第一景点:湖光塔影。每当红日高照或皓月当空,塔身便倒映于湖中,偶或点缀以白云、蓝天、垂柳、奇葩,其景之幽,令人观之叹绝。
关键字: 七十年代 五十年代 六十年代 文物保护 神采奕奕 维妙维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