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山容易下山难——游黄山杂感
上山容易下山难 ——游黄山杂感 上山容易下山难,即使对于山区里的人来讲,也是一点不假的;如果对于平原地带的人,特别是身处闹市,久坐办公室的人而言,那可是上山难,下山难上加难了。汝谓不信,可以看看黄山游客下山的众生相。 暖冬的一个凌晨,我们一行八人从太平出发,在松谷庵站乘坐观光缆车上到了丹霞岭,然后穿北海,登光明顶,下到海心亭午餐小憩。实际上我们为了行程的轻松,一路行来一路吃喝,基本上把早晨带的食品消灭的差不多了,说是午餐,也仅有一块面包或丁点蛋糕而已。 下午钻鳌鱼洞,攀百步云梯,在莲花亭稍事休息,同行的小伙子小吴为了冲刺莲花峰,来了桶方便面,竟然15元,我们不免唏嘘,太贵了。然后八人暂时分道扬镳,四人从莲花新道直插玉屏楼,我与另外三位勇敢者踏上了征服黄山第一峰的行程。从海心亭到莲花峰顶直线距离虽说只有424米,可要走起来就有2华里的路了。我们沿莲花磴道一鼓作气攀到了香池,左光明,右天都,前东海,后前海,下俯玉屏楼,迎客松遥遥在望,无限风光一览无余。那种快意非攀登者是不能体会得到的。 从东边的莲花新道下山就有点惊心动魄了。刚下山的一段路简直就是壁立的云梯,好在两边安装了栏杆扶手,同行的两位女士干脆脸朝石梯背朝天,双手扶栏杆,一步一步地挪下去。下完了云梯,还没有到底,还要走一段栈道。这栈道也不是那么好走的,它的下面可是万丈深渊呐。要是遇到雷雨刮风下雪冰冻天气,特别是高血压、心脏病患者,你可千万不要逞强好胜去冒险哦。 到玉屏楼会合后,大家纷纷与迎客松合影留念,游程也结束了,这时只有两点多钟。下山有两种方法,一是坐缆车下山,只要再花60元用不到10分钟就能到达慈光阁,然后乘车去黄山市区。二是步行下山,还要走13华里山路。八个人议论纷纷,七嘴八舌,有的说走了一天的山路,太疲劳了,还是坐缆车早点回去休息吧;有的说时间还早,毕竟是下山嘛,不会太累的;有的说省点钱吧,到屯溪搓一顿去。结果,少数服从多数,迈步朝前走吧。不过,八个人还做了些小小的分工,三位年轻的女士小陈、小鲍、小徐正好一人一根拐杖;另一位年长些的女士,我们尊称为凤先生,她血压有点高,我们安排了两位年轻的小伙子小刘、小吴重点照顾她;我与另一位男士老谌负责给他们背行李。 下到文殊洞,回头望望一线天,驻足看看莲花三岛,不一会儿就过了小心坡,来到天门坎,坐下来休息了一会儿。这时才注意到从我们眼前一队一队地走过挑夫们,看到他们仅用一根扁担,挑着百余斤的担子,满头大汗地上山,想到我们带几块面包蛋糕和两瓶纯净水就嫌累赘,小吴的“来一桶”还是物有所值的。 然后再起步时,双脚就不那么听使唤了,膝关节也有些酸胀了,走不了几步就要歇一程,速度越来越慢了。我们又注意到下山的挑夫们,他们迈着轻快的步伐,一蹦一跳地从我们身边晃过,不一会儿就消失在丛山密林的石阶尽头。身披黄棉军大衣的保安也不时停留在我们身边,催促我们一声:要赶快下上哟,太阳一落,气温下降,你们会受不住的。说完他们也蹦蹦跳跳消失在我们的视线中。 是呀,我小时候不是住在半山腰嘛,每到采茶季节,都跟着母亲到山顶去采茶,然后还要把茶叶送到生产队的制茶厂去,整个山路有五六里,一路都是蹦蹦跳跳下来的。想不到从小练就的本领时隔三十多年后还有用场呢,于是我也蹦跳起来了,但最多跑不到三十级台阶就要歇下来。一路过了龙蟠坡,跑到了半山寺,蓦然回首,夕阳给天都峰镀上了一层金辉,叫天门的公鸡还真的成了“金鸡”呢。 继续前行,哎呀,不好,前面有人受伤了。一位中年男子坐在石阶上,双手衬着地面,用屁股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往下蹭。走近一问,他是阜阳人,与我们还是同行。然来,他从未走过山路,更没有下过十几里的台阶路。他是一步一步走下来的,走到这里膝关节已酸胀得直不起了,只能靠屁股爬行了。看看天色已晚,凤先生一面鼓励他要勇敢地站起来,一面让小吴去扶他一程,小陈则把自己的拐杖递给了凤先生。 九个人磨磨蹭蹭,好不容易走到了立马桥,反正也望不见太平了,“立马”也感觉不到东海“空”了,更无心去欣赏唐式遵那遒劲的一竖了。天渐渐黑下来了,心里只想到尽快赶路下山。立马桥上还有一些轿夫,一打听,离慈光阁还有五六里路。我们倒不害怕,可就苦了阜阳的同行,估计他不好意思让小吴搀扶了,向轿夫一问价格,嘿,500元。他无奈地摇摇头,又一再让我们先走,别管他。那怎么行呢,于是,我们递给他两根拐杖。尽管天黑了,好在这一段路比较平缓,实际上只有两三里,一会儿就到了慈光阁。看来,徽州已不是那个人文底蕴丰厚、民风淳朴的徽州了。 上车行至汤口,热汗已消退,湿透的内衣贴在身上,站在路边转车,寒风呼啸,冰凉刺骨。到黄山火车站下车,我的双脚也立不起来了,小徐赶紧递给我一根拐杖。 上山容易,下山是不是难呐! 2009年3月10日
关键字: 众生相 办公室 平原 黄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