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至东流古文化区
东流镇距县城20公里,是一个菊香飘溢的千年古镇,也是浓浓徽韵在菊江中流淌了几百年的地方。古时的东流有“历山遗泽、“陶径余香、“白虎奇踪、“金鸡古石、“仙湖皎月、“黄石雄风、“松林清荫、“莲花春色等八景,名胜古迹较多,1985年被省定为古文化区。相传陶渊明任彭泽令时,慕东流黄菊,常常来此种菊、赏菊、采菊和赋诗,有“日驿彭泽、夜宿东流之时。明《嘉靖池州府志》载,东流县学之侧有“靖节先生菊所,故东流又被誉为“菊邑,沿着东流城墙边的那段江易名菊江,濒江有“菊台,还有“菊江亭。明朝名宦、东流知县杨季芳区慕陶公高风亮节,在当年先生种菊的菊所故址,建靖节祠(又名陶公祠), 这座祠历经三次重建后迁至城南牛头山上秀峰塔前,便是我们今天所见的陶公祠。千百年来,历史上有许多名人墨客,船行长江,纷纷弃船登岸,凭吊拜竭先生,著名的有颜真卿、辛弃疾、梅尧臣、朱熹、范仲淹、于谦等,他们都留下了珍贵的咏菊诗文。咏菊,一个神州大地上曾经为之津津乐道的几千年的经典话题,在东流陶公祠灿然升华,成了东流古镇的千年圣迹。东流古文化区的另一处值得观赏的景观是东流老街。明清时,老街的四周建有城墙,由“山城、“水城和“平城构成。时过境迁,而今的城墙虽塌,但老街的历史风貌犹存。现存的一条长460米的老街,有明清古建筑房屋300多幢,青砖小瓦马头墙,珠檐正角鱼悬梁,保存完好的汪家、金家、高家、安家、李家、鲍家、杨有、周家大屋等古建筑,古朴典雅。昔日的东流老街是老东流县城的中心繁华地带,沿街官民混居,店铺林立、车夫、马贩、掮客、茶商穿梭不息,菜农、渔家、屠夫、摊贩叫卖不停,当年的坐商行贾曾在这里发迹。江中的大小船只,繁忙地从港口码头进进出出,把外边的食盐、日用品和内地的茶叶、山货输进输出。“无徽不成镇这名话,在东流得到了最好的印证。采风于东流古城,赫然入目的便是巍然屹立于江岸的东流双塔。镇南曰秀峰,镇北曰“天然。“双塔既是东流的别称,也是东流标志性的建筑物。作为标志,它不仅阅历了古城的风雨沧桑,更显示了古城的园林建筑风格。在东流城内,还有两庙(既座落在城南牛头山上的新老两座泄洪闸)的古今建筑群,也能从另一方面体现东流的文化特色。陶公艺菊传千古,双塔对峙兴文风。东流虽然历史悠久,但过去只是个小县,经济很不发达,解放前流传过这样一句顺口溜“远看东流县,经济很不发达,解放前流传过这样一句顺口溜远看东流县,近看像猪圈。堂上打板子,四郊都听见。“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古镇换新貌,变化万万千。东流镇已于1985年升为副县级镇,现辖3个社区(居委会),13个行政村,人口2.8万,镇区面积122平方公里,现已成为东至县的纺织城的工业重镇,是东至县的水陆交通枢纽。进入东流城区,首先扑入你眼帘的便是一座高大的陶公塑像,只见先生像一位禅机了悟的佛祖菩萨,手持书卷,临风而立,正以一种清傲之气,面对着菊江和永远盛开的菊花,细细诉说着千百年来的时事沧桑。
关键字: 东流镇 东至县 千百年来 古文化 泄洪闸 顺口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