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阳大寨
1964年2月10日的《人民日报》头版头条是一篇社论《用革命精神建设山区的好榜样》,号召全国人民,尤其是农业战线学习大寨人的革命精神。与社论同时发表的,还有新华社记者写的反映大寨先进事迹的长篇通讯《大寨之路》,介绍了他们的先进事迹。此后,全国农村兴起了“农业学大寨运动,大寨成为当时我国农业战线的一面旗帜和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光辉榜样。大寨精神得到发扬,农业学大寨的口号一直流传到70年代末。
改革开放以后,人民公社下的大寨模式已经显露出种种弊病,农民没有种粮积极性,出工不出力。1978年,安徽小岗村率先推行“大包干,推行家庭联产责任承包制,把“大寨模式送出历史舞台。“大寨成为了一段历史的缩影,一个时代的记录,但大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还在。1991年,郭风莲再次挑起大寨党支部书记的重任。她带领大寨村一班人,大力推进村办企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走农工商一体化的路子,开始了改革开放的“第二次创业。大寨人把大寨精神发扬光大,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立足市场,把握机遇,发挥大寨名人名地优势,致力经济发展,利用自然优势,通过生产原煤、开采以煤炭为基础的铝矾土、耐火粘土、石灰石等矿藏,开始建立基础工业。1992年大寨成立了大寨经济开发总公司。并在以后的几年中通过引外资、引人才,发扬长处,创造条件,相继建起了以“大寨命名的十几个企业。办起了羊毛衫厂、水泥厂、衬衫厂、地方特产制品厂等,建起了旅游、餐饮、住宿为一体的大寨宾馆。大寨的经济结构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不断整合、重构、创新,积极开拓发展空间。2000年中国经济新一轮增长周期后,在煤矿资源的带动下,大寨根据自身的优势和特点,确定了水泥建材、旅游业和现代农业等四大主业,打开了致富门路。大寨村变成了一个集生态农业、煤炭、建材、针织、制衣、酿造、贸易、旅游8大支柱产业为一体的经济体。大寨村农业形成粮、林、果并举,种、养、加结合的产业格局;森林覆盖率达70%以上,成为全国造林绿化“千佳村之一;养殖业实现了以养牛、养鹿为主的规模养殖;工业形成了以煤炭、建材、化工、纺织、食品为骨干的系列产业。大寨,如今已成为30多种商品的品牌。大寨核桃露、大寨牌衬衫、大寨铝塑管、大寨醋、大寨黄金饼、大寨金鹿酒等产品纷纷走出娘子关,行销全国。“大寨品牌给大寨人带来了巨大的财富。大寨村的集体总产值由1978年的18.56万元增加到1992年的327万元。2005年全村500余人,实现总产值近1.2亿元,农民人均收入约5500元,连续十多年纳税排全县第一。2006年,郭凤莲被推举为2006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的提名人。2006年12月底,郭凤莲当选2006年中国红色旅游十大人物。
关键字: 大寨人 大寨村 昔阳